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贾寺村的振兴“鞋”奏曲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9-30

记者 韩维元

8时许,黄河岸边的微风带着一丝凉意,临猗县孙吉镇贾寺村的山西翔和鞋业科技有限公司加工车间里,已是一派繁忙景象。

村民冉吉梅坐在靠窗的工位上,一只手捏着米色鞋面,另一只手稳稳托住鞋底,对准缝合线后轻轻一推,随着缝纫机“滴答滴答”的声响,一双款式新颖的长筒靴便“组装”完成。

“我这双手,以前种过苹果、摘过桃,现在还能做出城里姑娘爱穿的鞋子哩!”说话间,冉吉梅伸出手掌,看向旁边工位的王改串,两人相视一笑。

王改串是退休教师,闲来没事的她也通过培训进入车间。“早上把孙子送去学校,就来车间上班;下午5点下班,刚好能赶上接孙子,不耽误家务事,一个月还能挣2000多元。”说话间,王改串拿起新鞋面开始加工。

车间里此起彼伏的缝纫机声,伴着村民们偶尔的家常话,汇聚成贾寺村最动听的“增收曲”。

贾寺村地处黄河岸边,下辖3个自然村3900余人,其产业主要以种植苹果、桃子为主。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该村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留在村里的多是中老年人。

怎么让村集体经济强起来,让中老年人有事做、有钱赚,成为该村村“两委”成员的心头事。为此,他们积极寻求突破,通过召开会议、外出考察并征求村民意见,最终选择了成本低、易上手且带动能力强的鞋子代加工项目。

为确保项目落地,村“两委”立足资源禀赋,发挥乡贤人脉广、资源多、见识广优势,主动联系在外企业家出谋划策。同时,将村里闲置多年的校舍改造成加工车间,通过培训吸纳闲散劳动力就业。

今年4月,贾寺村集体经济企业——山西翔和鞋业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投产,目前已开通一条生产线,每天可加工各类鞋子360余双。

“除去工人工资和原材料成本,每年能给村集体经济增收10万元。”贾寺村村委会副主任王振强表示,“更重要的是能够吸纳30多名留守妇女和老人就近务工,人均月增收2000多元。”

“家门口”办企业,让在外打工20多年的村民孙英霞格外开心。“村里办企业,我就回来了。在‘家门口’上班太方便了,能兼顾一家老小,还能学技术,特别贴心。”她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鞋子代加工项目的成功,让贾寺村捞到了集体经济“第一桶金”,也增长了村“两委”探索多元化发展的信心。贾寺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王国栋表示,待鞋子加工业务稳定后,将投入资金增设流水线,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务工挣钱。

为确保产品质量,村里还开办了“农民夜校”。每周二晚7时至9时,车间技术员进行手把手教学,内容涵盖缝纫机操作、鞋面与鞋底对接技巧及质量把控要点。截至目前,“农民夜校”已培训50余人,其中30人顺利进入车间,10人掌握技术后在家做简单代加工,进一步拓宽了增收渠道。

随着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贾寺村的基层治理也迈上了新台阶。该村村“两委”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将村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成基层治理“枢纽平台”;其常态化开展的“圆桌议事会”“板凳会”,成为倾听民意的重要渠道。

“村西头的排水沟堵了,下雨天积水严重,得赶紧修。”“村里文化广场能不能添几样健身器材?”“老年人看病不方便,能不能联系医生来村里坐诊?”……每次议事会后,村“两委”都会明确解决时限和责任人,并及时向村民反馈进展情况。

前不久,村民王大爷反映自家宅基地边界与邻居有纠纷,村“两委”立刻启动矛盾调解机制,在矛盾调解功能室组织了一场听证会。会上,双方当事人陈述诉求,党员代表、群众代表和孙吉镇司法所的工作人员共同参与协调,最终达成和解协议。

“村集体家底厚了,才能更好地给村民谋福利;村民富了,日子才有奔头。”站在加工车间外,王国栋望着下班后有说有笑的村民,脸上满是欣喜。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