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9-29
记者 杨红义 杨 琳
回忆刚刚过去的雨季,中心城区涑水街沿线的居民倍感欣慰。
过去,这一带河道排涝功能完全丧失,每逢暴雨天气,上游来水无法顺利下泄,暗涵过流能力严重不足,雨水被迫涌上路面,附近区域屡屡变成一片“汪洋”。
如今,站在涑水西街南侧放眼望去,市水投公司新建的干河河道开阔笔直,两岸护坡整齐划一,成为“碧水安澜”的生动注解。
改变,始于一场针对干河的系统性“大手术”。
疏通“大动脉”
干河是中心城区北部的一条重要行洪渠道。由于种种原因,原有河道日渐狭窄、堤防残缺老化,对学苑路以西城区防汛安全构成现实威胁。“以前这里一下大雨就淹,别说车了,人都过不去。”附近居民回忆道。这种逢雨必涝的困境,不仅影响交通出行,更对居民的生活安全构成威胁。
2020年,市委、市政府启动实施干河综合治理工程,北起涑水街,南至火车站站北调节池西侧提水泵站,全长4.26公里。该工程被纳入我市“1311”重大工程项目,是城市基础设施更新与社会民生改善的重要一环。工程于2020年10月底开工建设,总投资达1.3亿元。
2022年6月,工程一期主体完工并实现通水;今年6月,工程通过验收。该工程共治理明渠段2.8公里,对1.46公里暗涵段进行清淤。经过彻底整治,河道被重新开挖、拓宽、延伸,断面呈上宽下窄的梯形状,行水更加顺畅。同时,原有的狭窄暗涵也完成清淤,大幅提升了排水流量。
念好“生态经”
干河综合治理工程,其意义远不止于防洪排涝。毫无疑问,它是一项集防洪、生态、民生于一体的综合性工程。
过去的干河,雨污混流、垃圾堆积、污水横流,形成的黑臭水体不仅削弱了防洪功能,也对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造成严重影响。针对于此,此次综合治理着眼系统施治,在河道两侧增加绿化面积并埋设排污管道,解决了雨污合流进入干河的问题。
在盐湖区北城街道东留村村口,新增一座库容5万立方米的调蓄池。“这里原有的河道仅有三五米宽,每逢汛期便污水横流、垃圾漂浮,严重影响环境与行洪。”市水投公司工作人员说,“新建成的调蓄池,在暴雨来临时能蓄积上游来水,有效削减洪峰,待降雨过后再逐步将雨水排入河道。这一设计从根本上解决了东留村上游内涝问题。”
这样的关键性节点工程并非个例。在干河河道货场东路段,另一座规模更为宏大的调蓄池正在发挥巨大效用。在此次工程中被重新治理的站北调蓄池焕然一新,调蓄库容达到7.5万立方米,进一步为城区安全度汛上了“双保险”。
值得一提的是,在位于货场西路的姚暹渠和干河交界处,通过降低姚暹渠渠底约两米,并设置跌水结构,顺利实现两条水系的安全交汇,避免因姚暹渠比干河高需要二次提水带来的泄洪不畅问题,解决了干河行洪“卡脖子”问题。
治理一条河,改变一座城。今天的干河,成了一条安全河、生态河、民心河。从最初的逢雨必淹,到如今的雨停路干,干河的变迁成为我市推动城市更新、提升治理能力的一个缩影。它不仅解决了内涝问题,更通过水系生态的恢复,提升了沿岸空间品质,为市民营造出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生活环境。
据悉,干河综合治理二期工程将继续向中心城区北部延伸,同时改造一期范围内的暗涵、恢复历史河道,彻底解决北部城区的内涝问题,目前项目正在积极筹划。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