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路为弦,歌悠长

——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临猗段体验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9-17

8月,黄河岸边的风裹着荷香徐徐吹来,广阔的水面泛起粼粼波光。

沿着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临猗段驶去,道路一侧绿意正浓,台地秀丽;另一侧万亩荷塘中,莲叶随风轻摇。远处,傅作义故居安静地坐落在村落中,青砖灰瓦,将历史荣光再现。

这条依河傍岭的公路,不仅串联起黄河风光、红色精神与民俗故事,更成为临猗人奏响文旅新篇的重要依托。走访这条公路,在起伏与延绵中,探寻它如何激活黄河文化,让古老的黄河故事被焕新讲述、被广泛听见,汇成一曲悠长之歌。

溯河寻脉——黄河文化的“活态传承带”

黄河在临猗身边缓缓流淌,诠释着这方水土的更多可能性。

一路风景,一路历史。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临猗段串起的,不仅是历史遗迹,更是深厚的文化肌理。它将沿线的临晋县衙、临猗双塔、猗顿墓、傅作义故居、吴王古渡等特色景区有机串联,使旅途不只有风景,更将散落在黄土塬、河滩、古村的文化遗珍穿珠成链。这条公路,已然成为一条连通古今的对话通道。

上午11时,黄河滩涂旁的吴王古渡景区内,临晋镇张女士带着孙子在观景台上眺望黄河。“这渡口以前就是个过河的码头,哪想到现在成了旅游景点。”张女士感慨,自从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临猗段通车后,来古渡的游客越来越多,她闲暇时常来这儿,有时还给游客讲讲“晋文公渡河”“木罂渡河”的典故。

景区工作人员介绍:“公路开通后,不仅修建了观景平台和游客服务中心,还把古渡与周边的黄河湿地串联起来。游客逛完古渡,沿着公路旁的步道就能进入湿地。”

来自陕西西安的游客刘先生正沿着湿地步道悠闲散步。“从西安开车走黄河一号旅游公路过来,一路都是风景。在古渡听历史,在湿地看风景,这种体验特别美好,晚上打算住附近的民宿,再尝尝地道的黄河鲤鱼。”

沿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临猗段行驶约5分钟车程,便来到了始建于元大德年间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临晋县衙。这里曾因地处黄土塬边缘,鲜少被外地游客知晓。如今,随着公路开通,不少游客专程前来,在飞檐斗拱间触摸元代官署建筑的匠心,在碑刻铭文里探寻临晋古镇的历史过往。

游客张如鹏来自河津,在县衙二堂前拍照留念:“早就听说临晋县衙,以前觉得路远没过来,现在沿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一路开下来,顺道就可以去,实在太方便了!”这座古建,历经明清两代修缮,如今仍保留着“中轴对称、前堂后寝”的传统官署格局。

临晋县衙开放以来,推出了沉浸式开衙迎宾、情景演绎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并设有网红福运长廊供游客打卡。此外,围绕“点亮古街 夜游县衙”主题,打造了国潮夏夜欢乐季,涵盖电音节、美食夜市、夜游文庙等体验项目,让古老衙署焕发新活力。

沿公路向北,黄河浮桥旁的黄河文化驿站充满人文气息,公路沿线的观景台也极具文化意蕴,每个观景台旁都设有文化标识牌。

黄河文化的传承,也体现在这些细节之中。标识牌上标注着此处河段的历史典故:“吴王古渡是历史上三大渡口之一,兴于两汉,盛于大唐,距今2600多年。韩信点将台的豪情,沙暖睡鸳鸯的诗情,关关雎鸠的爱情,浮桥掠水的心情,都是古渡不一样的风采和韵味。”

临猗县文化和旅游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我们希望通过这些细节,让游客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也能触摸黄河文化的脉络,让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成为传播黄河文化的‘流动课堂’。”

据了解,目前,临猗县正依托黄河一号旅游公路进一步整合资源,完善公路沿线的配套设施,让游客不仅能“走得通”,还能“玩得好”,真正让黄河文化在这片土地上释放新活力,诠释出更多发展可能。

精神铸魂——将军故里的“红色传承地”

荷塘潋滟,风光无限。行至孙吉镇安昌村傅作义故居,不少游人都会在此驻足,追寻一段红色记忆。

在安昌村中心街,抗日将领、民族英雄傅作义的故居在此静静坐落。村民王奶奶是这处红色景点的管理员:“以前村路是土路,房子是土坯房,现在好了,公路修到村口,故居也修好了,村里大变样,游客多了。”

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临猗段通车后,安昌村依托傅作义故居,打造了红色文旅项目。此前,傅作义故居墙体斑驳、房屋破损,仅存的几间老屋也堆满杂物。2012年以来,安昌村启动故居修复工程,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复原了傅作义旧住屋,新建开发了仁义巷、铜铸像、报国树等景点,并创建了傅作义生平展室,让这座红色建筑重焕光彩。

傅作义故居分为故居本体、展厅、仁义巷等。故居本体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修复,同时保留了清代民居的建筑风格。展厅内陈列着大量的历史照片、实物展品及文字资料,展现了傅作义的生平事迹及历史贡献。仁义巷在原址上重建,是对“仁、义”儒家传统文化的传承。

“傅作义是安昌村的骄傲,他为国家和人民作出了很大贡献,我们有责任把他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安昌村村委会主任师志峰介绍,为保护利用好这一红色资源,村里在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临猗段通车后,配套建设了停车场、充电桩等设施。

在傅作义故居展厅里,来自盐湖区的张女士正带着孩子参观。“我特意带他们来这里,让他们了解傅作义将军的故事,感受红色文化。”张女士说,“沿着黄河一号旅游公路过来,路好走,沿线风景很美,真是不虚此行。”

除了红色文化,安昌村还依托黄河一号旅游公路的交通优势,发展红色旅游。村里组织村民成立了“红色讲解队”,由傅作义的后人、老党员担任讲解员,为游客讲述傅作义的故事。

安昌村的变化,是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临猗段赋能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沿公路向西,孙吉镇薛公村依托万亩荷塘,发展起“荷花+研学”旅游,吸引了周边群众前来体验。

民俗焕新——乡村文化的“活力绽放区”

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临猗段的通车,不仅连通了临猗的交通,更激活了深植于这片土地的民俗文化与乡村活力。

今年“五一”期间,临猗县博物馆成为热门打卡地。同步推出的非遗市集现场,传统手工艺精彩亮相,临猗扎花、小米醋、银盐相纸刻画等本土特色产品琳琅满目,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体验。

省级非遗传承人侯冰娜的扎花作品陈列在显眼位置。活动现场,侯冰娜向游客展示临猗扎花技艺。她说:“以前扎花多是自用或馈赠亲友,公路开通后,游客能直接看到这些作品,还有人专程来定制,老手艺有了新销路。”她还在体验馆开设扎花体验课,不少游客跟着她学做简单的扎花挂件,让非遗技艺触达更多人。

黄河一号旅游公路的通车,更催生了新型乡村文化活动。薛公村荷塘边的黄河湿地荷花旅游节现场,生态美景吸引众多游人,村民自编自演的节目轮番上演。游客坐在荷塘边,一边赏荷一边看表演。安昌村围绕傅作义故居开展了一系列文化活动,以缅怀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让广大群众了解抗日将领、民族英雄、爱国人士傅作义“十三年抗战血浣山河开两先”“北平义举家国情怀贯古今”的英雄事迹。傅作义故居被列为山西省党史教育基地,成为传播红色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场所。

公路延伸向远方,一头连着日新月异的乡村新貌,一头通向更广阔的发展图景,黄河的歌仍在续写,新的篇章将更鲜活、更悠长。

记者 游映霞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