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9-16
记者 樊慧敏
走进官道河生态修复与整治工程樊村水库涑水桥以北区域,了解尧王访贤的传说故事;步入禹都公园和体育公园,体验“智慧步道”带来的便捷运动乐趣;乘坐无人驾驶观光车穿行于盐湖生态湿地公园,开启一趟山水之间的智能游览之旅……这些散落于中心城区各大公园的鲜活画面,正悄然勾勒出市民的幸福生活图景。
人民城市为人民。近年来,随着公园城市建设的加速推进,以及中心城区生态修复与整治工程的持续深化,一个个城市公园拔节生长。它们不仅成为市民日常休闲游憩的好去处,更让公园城市的愿景一步步从蓝图变为现实。
功能持续完善
满足多样需求
9月13日傍晚,官道河生态修复与整治工程樊村水库涑水桥以北区域的彩虹步道上人影绰绰。市民有的三五结伴悠闲漫步,有的穿戴运动装备健步如飞,两侧绿地内草木茂密生长,不时有飞鸟掠过,留下一两声惬意悠长的鸣叫。
北门附近的运动场地内,各个年龄段的市民进行着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任凭汗水肆意挥洒,乐趣尽在不言之中。“在这里不仅能跑步,还能进行羽毛球、乒乓球、足球等各项运动,体验感很好。”家住鼎鑫·河东故事小区的刘女士评价。
不只是这片区域洋溢着运动的活力,官道河生态修复与整治工程安邑水库铺安街片区西侧区域、禹都公园、体育公园、天逸公园等也都上演着一幕幕充满活力的运动场景,构成一幅幅全民运动健身的美好画卷。
当然也不只是运动健身这一项功能,文化体验、露营野餐、车船观光等新场景正逐渐融入公园的日常。在禹都公园、天逸公园和航天公园,市民可以接受法治文化、家文化及航天知识的熏陶;在官道河生态修复与整治工程樊村水库涑水桥以北区域和河东成语典故园,市民可以学习历史文化典故、感悟文化魅力;在禹都公园和天逸公园,市民可以乘坐小火车或游船观光赏景,或是带孩子体验各种游乐项目……
如今,这些公园已不仅仅是市民家门口的绿色空间,越来越多文化元素的出现,以及游玩娱乐方式的进一步丰富,让公园实现了从“看风景”到“享生活”的功能跃迁。在这一趋势的推动下,单一的绿地游赏已成过去式,“公园+”模式正逐步渗透进每一座城市公园,将运动、文化、消费等场景注入绿意之中,让公园成为能够满足市民多样需求的复合功能体。
多元主体共治
服务更具温度
功能的拓展呼唤治理结构的优化和治理水平的升级。随着“公园+”模式的不断深化,城市公园的建设管理理念也在发生变化,其管理方式正由原来单一的政府主导,逐步转向引入市场化经营主体协同运作的新模式。在这一模式下,政府部门不再“独挑大梁”,而是引导更多市场与社会力量参与其中,积极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公园发展新路径。
占地2397亩的禹都公园,仅水域面积就达1255亩。若市民或游客步行游览,难免耗时费力。而观光小火车与游船的引入,正是城市公园吸纳市场主体的成功实践。坐上“环湖号”小火车,市民游客可在微风中沿公园步道开启轻松惬意的观光之旅;若想换个视角欣赏美景,也可在禹都码头搭乘游船,亲身感受“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意与舒爽。
同样,天逸公园的游乐场地、盐湖生态湿地公园的无人驾驶观光车等,也充分证明了公园拥有更多元的发展可能。在城市管理部门的统筹规划下,公园管理人员与市场主体携手共治,为市民提供有品质、有温度的人性化服务。多元治理主体的加入,不仅为市民带来了更丰富的游玩选择,更有力推动了公园整体的良性发展。
时空边界打破
绿意触脚可及
公园就在家门口,推窗即可见绿,出门便能入园。这样的生活,便是幸福的具象化。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对城市绿色空间有了新需求和新期待,希望增加更多可进入、可参与、可体验的活动场地。为了满足市民的需求,城市管理部门着力打造“无界公园”,通过打破公园与居民区的时空边界,进一步释放城市绿地的公共空间价值。
官道河生态修复与整治工程樊村水库涑水桥以北区域、禹都公园等都在相邻的小区附近建设了相应的出入口,并增设黑色铁艺栏杆围墙,打破了公园与城市的界限,让周边小区的居民享受到了“出门即入园、美景零距离”的幸福。
市民周先生每天下班后最常去的地方就是家门口的禹都公园。“我现在越来越深刻体会到住在公园旁边的幸福。下班累了或是心情不好的时候,绕着公园的步道跑跑步,或坐在水边看看风景,一天的疲惫和烦恼就全被抛到了脑后。”周先生说。
除了在公园建设过程中增设出入口、将围墙换成栏杆等便民举措外,近年来,城市管理部门还充分利用城市边角地,在城市主干道两侧开辟多处“小微绿地”,并将其精心打造成小而美的“口袋公园”和小游园,为市民谋得了更多“绿色福利”。
城市心声
走访中心城区各大公园,目之所及皆是惊喜与暖意。从官道河旁聆听历史回响,到禹都公园体验“舟行碧波”的惬意,再到家门口“口袋公园”的推门见绿,城市公园正以看得见的速度与温度,重塑着市民的生活日常。
“公园+”模式的深化,让单一绿地蜕变为集运动、文化、休闲于一体的复合空间;政府、市场与社会力量的协同共治,让服务更有质感,也让公园发展更具活力;“无界公园”的打造与“小微绿地”的布局,则将绿意延伸至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让幸福触手可及。
这些变化,不仅是城市管理与服务的升级,更是民生福祉的落地。当公园成为市民幸福生活的主场,我们看到的,是一座城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初心,更是美好生活图景的生动实践。 记者 樊慧敏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