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周秦秦:“领舞者”+“巧裁缝”的多彩生活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9-12

刚靠近中心城区南风广场,一阵欢快的舞曲便从不远处飘来。人群中,70岁的周秦秦身着色彩艳丽的舞裙,手腕轻转、裙摆飞扬,正带领着队员们跳舞。这位舞姿优美、精神矍铄的老人,不仅是舞队里的“领舞者”,更是社区里远近闻名的“巧裁缝”。从成都的布料摊到运城家中的小小缝纫间,她用双手裁剪生活,用热爱点亮晚年,在岁月的褶皱里绣出了一幅鲜活生动的俏夕阳图景。

“小朋友,这校服裤边我给你留两指宽,这样走路跑跳就不会拖地绊腿了。”在盐湖区御沁园社区御沁园小区的家中,周秦秦正踩着缝纫机,给隔壁小区来的学生改校服,最近正值开学,她的便民裁缝铺迎来了不少订单。缝纫机嗡嗡作响,她左手轻扶布料,右手灵活控制踏板,不到10分钟,原本过长的裤脚就变得整整齐齐。这样的场景,自去年冬天起,就成了她生活里的常态。

“以前穿的衣服好多都是自己家做的,每次奶奶和妈妈帮我们做衣服、改衣服时,我就在旁边看着。”就这样,她也学着长辈拿起剪刀、捏着绣花针,对着多余的布料简单缝制起来。十几岁时,她用省吃俭用攒下的钱买了一本裁剪书,对着书本上的尺寸图反复琢磨,村里人听说她可以帮忙免费裁剪,也来到她这里。渐渐地,自家门板上记满了各种尺寸数据。“那会儿不懂什么专业技巧,就是凭着一股犟劲,按书本上写的‘几分之几缩放’,拆了缝、缝了拆,慢慢就摸出了门道。”回忆起初学裁剪的日子,周秦秦的眼里闪着光。

这门自学的手艺,在岁月流转中渐渐成了周秦秦生活里的“调味剂”。1997年,她随家人到成都做起了布料生意,走南闯北的日子里,她始终没丢下剪刀和针线,常帮街坊邻里缝补衣物。2012年,她终于回到盐湖区定居,突然闲下来的她,总想着给自己找点事做。去年冬天,舞友们见她手艺好,就提议她开个“裁缝铺”,帮大家缝补改衣服。“一开始我还有点犹豫,怕自己年纪大了干不好,后来想着反正在家也是闲着,不如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她笑着说。

就这样,她把家中的阳台改造成她的“缝纫工作室”:一台缝纫机摆在光线最亮的位置,缝纫机旁堆着各色布料和待修改的衣物,木质案板上整齐摆放着剪刀、尺子、针线盒等工具。她的业务也很“接地气”——裁裤边、换拉锁、改沙发套,偶尔还帮学生修补校服。“学生娃的校服最容易磨破膝盖、勾坏袖口,家长们嫌扔了可惜,拿来让我补补,我就用同色系的线缝补一下,不仔细看都看不出修补的痕迹。”因为没有房租成本,她收费格外低廉,有时客户觉得手艺好,主动多给钱,她总是婉拒:“我不是为了赚钱,就是图个热闹,能帮上大家就很开心了。”

渐渐地,她的手艺在周边小区传开了,大家慕名而来,有时一天能接十来件活。在去年社区举办的文明集市上,她带着自己做的手工鞋垫、抱枕去摆摊,没想到被一抢而空。“有个姑娘买了两双纯棉鞋垫,说比网上买的一次性鞋垫舒服,后来又带着朋友过来买。”说起这些,周秦秦的语气里满是自豪。就连抱枕的原料也是她变废为宝,将儿子开的窗帘厂里剩下的布头收集起来,做成小巧的抱枕,既环保又实用;看到网上流行的枕头样式,她琢磨着改进,制作的“六孔玲珑枕”获得不少人的喜爱。

“我这一天,早上去南风广场跳舞、锻炼身体,中午回家做饭休息,下午就做做缝纫活,一天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比在家看手机、睡觉有意思多了。”她也坦言,自己之所以这么有活力,离不开对生活的热爱——跳舞让她保持着良好的精神状态,缝纫活则让她感受到了被需要的价值,“每次看到大家穿上我改的衣服、用上我做的手工品,心里就特别满足。”她说,“孩子们工作都很忙,我不想给他们添麻烦,自己身体好好的,他们也能安心工作。”

如今,周秦秦的晚年生活充实且快乐。缝纫案头的布料堆了又换,广场上的舞曲响了又停,她用一双巧手缝补时光,用一段舞步装点岁月。“只要身体允许,我就会一直跳下去、做下去,把日子过得像我缝的衣服、跳的舞蹈一样,热热闹闹、漂漂亮亮的。”她说。

记者 杨颖琦 文图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