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师者本色 榜样如炬——全市教育系统“最美运城建设者”代表风采展示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9-12

记者 李宏伟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他们如火炬,燃烧自己,照亮学子的前程。作为教育路上的引路人,教师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在教与学的传承中坚守初心,让教育的火种永远明亮,让未来的希望茁壮成长。

9月9日,在全市庆祝第四十一个教师节暨加快教育强市建设大会上,市委、市政府隆重表彰了一批在教育一线涌现出来的60名教育系统“最美运城建设者”,涵盖了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到职业和高等教育各级各类学校的优秀教师,向全市发出“加快教育强市建设、重振运城教育雄风”的最强音。

本期选取全市教育系统3名“最美运城建设者”代表,通过展示他们的事迹,记录他们恪尽职守、潜心育人的动人篇章,展现他们甘当人梯、启智润心的崇高风范。他们的故事,是最美的风景,是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四有”好老师的最好诠释。

胡俊:乐教爱生 甘于奉献

胡俊是康杰中学1002班的物理教师,今年高考,该班1名学生考入清华大学、4名学生考入北京大学,全员考入985大学,成为我市教育战线的杰出代表。

“回首勇敢追梦的三年,孩子们起早贪黑、奋笔疾书的身影又浮现在眼前;回首奋斗不息的三年,教师们披星戴月、并肩战斗的脚步又回响在耳畔;回首拼搏圆梦的三年,平淡却又不平凡。”胡俊说,直到现在仍然难以忘记和孩子们风风雨雨的三年。

三年来,胡俊每天凌晨5点起床,一天不足6个小时的睡眠,三年来一千多个日夜的陪伴,三千多套试题的筛选,见证着每个学生执着追梦的汗水与泪水,也见证着他殚精竭虑的付出与坚守。

2025年,是山西新高考的第一年,过去的经验不再适用,眼前的道路充满未知。尖优生如何培养好?如何给家长和社会交一份满意的答卷?这些问题让作为“清北班”教师的胡俊深切地感受到,今年高考是一场硬仗,而且是一场必须打赢的硬仗。

敬业是真情的陪伴,是无私的坚守。高三的第一个班会,主题是“为了大学,拼了!”。班会上,每个孩子都郑重地写下了自己的目标大学,并把这张承载梦想的卡片贴到了教室后面的黑板上。基础不扎实,胡俊就每天课间操挤出十分钟让学生练选择题;答题不规范,就每天晚自习后加练半小时计算题;做题不熟练,就每个周末加练一套卷子。“只有注重日常,才能做到不平常。”胡俊说。

专业是教学的根基,是卓越的底气。该班张宸语同学是班里第一梯队学生,可短板是物理思维不够开阔。根据学生的情况,胡俊将近十年的高考真题加以改编、重新设问,他出题,学生解答,这样的训练,日复一日地坚持了一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成绩揭榜,张宸语同学物理满分,总分707,位列全市第一、全省前十,考入了理想的清华大学。

胡俊说,在教育教学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王彦锦的语文、陈锦华的生物、侯宇泽的英语……每一名学生短板的克服、成绩的提升,都离不开教师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高三紧张的备考氛围中,如何疏导学生情绪是所有教师的重要课题。高考前夕,作为学生梁国熙的导师,胡俊发现他的心态不稳,导致复习效率很低。于是,他和学生约定,每天晚上一起吃饭,一起聊天,一起复盘,一起努力,用心灵激发热情,用陪伴驱散迷茫。今年高考,梁国熙同学最终圆梦北京大学,这份守护终得所愿。

从成为人民教师的那一刻开始,胡俊的心里便多了一份神圣的承诺,肩上便多了一份光荣的责任,为了这份承诺和责任,他愿意为这份伟大的教育事业奉献一生,无怨无悔!

韩钏:不弃微末 不舍寸功

韩钏来自芮城县第二中学,是一名班主任老师。今年该班一名学生被清华大学录取,在芮城县引起轰动。

作为班主任,韩钏深知,在教育教学中,要以“真情、楷模、使命、责任”为准则,用心用情搭建孩子成长桥梁;要以身作则传递师德师风;要怀揣教育热爱,争做孩子们心中的“大先生”,用专业与真诚守护教育初心,助力孩子们成长。十几年的班主任经历,她体会最深的有三句话。

第一句话:教育之道无他,唯爱与榜样而已。韩钏说,班主任工作的独特魅力就在于挖掘每一颗独特心灵中的璀璨光芒,让生命的花园中绽放出最绚烂的花朵。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多年来,她每带一个新班,总是把师生感情放在重要位置,把爱撒向每一个学生。有一位同学,父母在外地打工,只有她一个人独自求学,进入初三,孩子终于熬不住了,提出转学。韩钏便经常带学生到家里,给予孩子心灵的抚慰,并在学习、生活各方面给予照顾。韩钏的努力让这个学生回归校园,成长起来。

十几年来,不知和学生谈过多少话,在家访中跑过多少路,召开过多少次家长会,帮助过多少家庭和孩子。

第二句话:教育是心灵的对话,更是生命的滋养。作为班主任,韩钏有着敏锐的眼光,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鼓励表扬。有一位同学,参加一次学校的演讲比赛,演练时,出现了咬字不准、口吃的问题,练了几次,效果还不佳,同学们都很着急,建议换人。但韩钏看到这个学生着急自责的眼光,决定还是让他表演,鼓励他说:“回去好好练习,你能行。”经过耐心指导和一番努力,学生不负众望,圆满完成了任务。

作为班主任教师,韩钏平时常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行,你能行”,帮助学生找到自信。她经常告诫自己:“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多年的一线班主任经历,让她有深刻的感受:一名出色的班主任,最重要的是要有情感的投入,要懂得学生心、学生情。

第三句话,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多年的班主任工作让韩钏深深体会到,打造一个和谐向上的班集体,离不开“创新”。她打破常规班级管理的条条框框,精心打好“三年三套牌”。初一学生打好“亲情牌”,初二学生打好“励志牌”,初三学生打好“赏识牌”。有效创新管理,班集体健康积极地发展,学生们思维敏捷、富有朝气、学习动力十足。

韩钏深有感触地说,在教育教学中,班主任不是在管理学生,而是在和一群孩子创造新生活;不是在管理班级,而是在和一群孩子演绎新故事;不是在解决问题,而是在不断地发现和遇见更美的时光、更美的教育,还有更美的自己。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因为,远方定有更美的风景。

李鹏:扎根一线 初心不改

11年前,带着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爱,李鹏踏上了平陆县曹川这块土地,以特岗教师的身份,开启了与山区孩子的故事。11年,弹指一挥间,如今,李鹏已经从一名特岗教师成为山区学校——下坪中心校的校长,成为守护一方教育的当家人,也成为家长和孩子心中的好校长。

2014年9月,通过特岗招聘,李鹏来到了曹川中心校刘岭教学点。报到那天,细雨蒙蒙,客车在山间小路上颠簸,窗外不是山就是沟。当了一辈子乡村教师的父亲,连着好几通电话追问他“苦不苦”,他毫不犹豫地说:“爸,我想试试。”电话那头沉默良久:“那就好好干。”

初来的孤独差点冲垮李鹏心中这份“试试”的决心。直到第一个数学晚自习后,一个小女孩攥着颗“大白兔”奶糖,怯生生地放在讲桌上,转身就跑。那颗糖,像一道光,驱散李鹏所有的犹疑,他一下子浑身释然:原来他在这里是被期待、被需要的,山里孩子需要他。于是他决心留下来,而这一留,便是11年。

2019年9月,经过组织的考察,李鹏担任下坪中心校校长。从那时起,6年来,他带领全校师生努力奋进,不断创新发展,下坪中心校在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中发生了“蝶变”:绿茵操场铺起来了;乒乓球室、羽排场地建起来了,葫芦丝社团的旋律飘出教室,呼啦圈队孩子们的笑声萦绕在操场上空,足球队的孩子们在快乐地踢球,课后的校园里传来钢琴声和歌声。最让他感动的是,周末时间,总有孩子哄着门卫大爷开门,就为了在球场上踢一场酣畅淋漓的比赛。李鹏说,山区教育的发展变化,给山区孩子带来了快乐和希望,这是乡村教育的希望。

多年来,李鹏一直没有忘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肩上的责任,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他觉得教育最核心的是爱,要把这份爱扎进学生心里,扎进教师心里。

下坪中心校有个留守男孩,因为校服脏被班主任批评,孩子哭着告诉李鹏:“我没有妈妈。”李鹏告诉孩子:“以后校服脏了,我教你洗,生活有困难找我,心里难受,写给我看。”李鹏交给孩子一个笔记本,让他记录下来。李鹏和孩子拉了勾。从那以后,这个孩子的校服总是干干净净,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

下坪中心校有很多特岗教师,李鹏常和他们聊家常、问需求,怕他们受委屈、想放弃。因为李鹏知道,每一位乡村教师都是一颗“火种”,只有把这份“火种”保护好,让扎根山区、奉献青春的精神传下去,才能照亮更多孩子前进的路。

多年的一线从教经历,李鹏深知群众的需求和孩子的渴望,始终记得“办一所好学校,先做称职好校长”的履职要求。近年来,下坪中心校不断创新发展,抓素质教育、推课程改革、落实“双减”,持续构建“备课团队化、上课高效化、辅导个性化”教学体系,强化“备好课、说好课、评好课、反思课”的“赛课”教研,教育教学成绩不断进步,曾经综合评价成绩排名落后的下坪中心校,如今已经排到全县第三名,成为山区群众家门口的好学校。

群山不言,琅琅书声是最好的回应;校舍崭新,声声笑语是最美的见证。李鹏说,11年里,看着一茬茬孩子走出大山实现自己的梦想,那一刻所有的付出都值得。接下来,他会继续坚守在山区,用爱与责任做孩子们的“灯塔”,愿孩子们在灯塔的照亮下,茁壮成长,走出大山,回报大山,让希望代代相传。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