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9-10
记者 杨红义 柴瑜竟
从发展停滞的山楂产业到方兴未艾的草莓种植,从最初的两座温室大棚到如今的88座温室大棚,从单纯“卖草莓”到延伸“卖配套”“卖体验”……
把握“时”与“势”,十年磨一剑。绛县卫庄镇新义村党支部久久为功,咬定“草莓”不放松,使这一特色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不断刷新产业发展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支部作为”。
因时而谋,由自发而自觉
温室大棚连天接地,令人目不暇接,俨然置身草莓的世界……谁能想到,这片处处涌动着生机与活力的土地,曾因山楂产业日渐式微陷入困局,让农户们愁眉不展。
十多年前,受地势、气候限制,新义村的传统产业山楂面临品质难提升、销路打不开等诸多难题,农户们苦心经营,但收益却寥寥无几。“不能守着薄田苦熬!”面对困境,不少农户远赴晋城、长治等周边地区承包大棚种植草莓。
种草莓收益高、能赚钱,只可惜单个大棚年租金就高达7000元。长年在外经营种草莓的十多个农户,有经验更有市场,本应有丰厚的收入,却眼巴巴看着大把大把的利润进了别人腰包。
察人所未察,由自发而自觉。能不能因势利导,培育发展本村的草莓种植,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该村党支部一班人,以高度的政治担当和市场敏感,从这场“走出去”的尝试中看到了产业转型的新希望。
2018年,新义村党支部组织党员干部外出走访调研,经过多方对比和实地考察,最终决定,将生长周期短、效益高且适配当地土壤的草莓作为产业转型的突破口,并在村主干道以东500亩可用土地规划建设示范园区,连片发展草莓种植。
然而,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面对草莓这一全新的产业,横在新义村人面前的是一道又一道难题:连片土地怎么流转?温室大棚的巨额投资风险谁担?成套的技术装备从哪里来?……
问题的“岛链”,挡不住村集体发展这一产业的决心。2019年,为打消村民“怕风险、不敢试”的顾虑,该村党支部决定“打头阵”,直接投入14万元,建成两座草莓示范大棚,种苗采购、棚体搭建、水肥设备配置等全流程一一覆盖。
“每座大棚前期投入约7万元,大家都捏着把汗。”时任新义村村委会主任的刘燕峰回忆,“得益于科学的田间管护和旺盛的市场需求,两座示范大棚当年建成、当年回本,给群众吃下了‘定心丸’。”
循道而进,从谋局到谋势
走进村民郭建香的草莓大棚,刚种了3天的草莓苗“坐地”良好,正处于扎根生长的关键——“甘苗时期”,嫩绿的幼苗在平整的苗床上舒展枝叶,尽显生机。
“在我们村种草莓,只管专心把苗种好,一点儿后顾之忧都没有!”郭建香说,“农资采购上,合作社统一对接联系,不怕假苗、假药,也不怕价格忽悠;日常种植中若是大棚棚膜、支架坏了,或是育苗遇到技术难题,合作社还会及时上门维修、提供指导;品种方面,合作社把关筛选,这次育苗就新引入了两个品种。”
产业要发展,组织是保障。为适配草莓产业发展需求,新义村党支部依托原山楂合作社,创建绛县吉丰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以草莓种植为核心,整合技术指导、资金统筹、市场销售等资源,为农户提供从种苗供应到产品销路的全链条支持,让农户从“单打独斗”走向“抱团发展”。
循道而进,产业发展需要什么,村党支部就干什么。2019年至今,新义村党支部、村委会先后争取上级专项资金 205万元,其中包括市级草莓种植示范基地巩固衔接资金150万元、中央财政补助资金20万元及“千万工程”专项扶持资金35万元,锚定草莓园区基础设施升级持续发力:
2021年,完成水电配套与18座看护房建设;2022年,硬化500平方米生产生活区域;2023年,推进园区道路硬化并安装22盏路灯;2024年,完成绿化及路缘石铺设工程;今年,还将计划开展稻草泥墙面刷新、景观标识增设、观赏紫薇种植等园区美化升级工作……
一笔笔真金白银,换来的是草莓园区硬件设施的日新月异。“田间路原是泥巴路,阴雨天泥泞难行,容易损伤草莓,影响卖相,还给外地客商造成极大困难。每年12月中旬进入采摘季,农户们常凌晨四五点便摸黑进棚采收,但棚区到村口漆黑一片,只能打着手电深一脚浅一脚赶路。”刘燕峰说,“如今,园区的每条道路上都路灯高悬,不分昼夜了。”
当好“定盘星”,从谋局到谋势。天时地利人和,草莓产业势不可挡。截至目前,新义村已建成占地300多亩的88座草莓大棚,成为全县举足轻重的草莓基地。其中,村集体建设10座大棚,向村民出租,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5万元;50座大棚由村民自建,19户曾在长治打拼的村民返乡种植,规模最大的一户一次性承包了5座大棚,实现“家门口就业”;更有13座大棚以“飞地经济”的模式,成为“十四五”期间易地搬迁移民村卫庄村和里册峪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承载……
乘势而上,从识变到应变
在基地最东头,最早建成的两座大棚,即将以全新的田园综合体“涅槃重生”。
这是新义村草莓产业转型发展的一个缩影。
乘势而上,从识变到应变。2020年至2022年,在行情看好的年份,新义村草莓每亩年均收益稳定在3.5万元;但近两年来,受市场等因素影响,亩均纯收入一路下滑,跌至两万元以下,产业升级转型迫在眉睫。2024年12月,新义村成立党总支,原村委会副主任刘燕峰任党总支书记,原党支部书记、下派干部靳阿南任村委会主任。面对传统种植的收益天花板,党总支一班人没有被动等待,而是以“敢闯敢试”的劲头,开启了产业升级之路。
农旅融合,成为破局的突破口。此前,村里已依托草莓种植探路采摘经济,今年元旦、春节等节假日,累计创收超10万元。如今,这一模式正朝着更高阶的方向推进——村集体明确提出“打造集科普、观光、研学于一体的高端农业综合体”,对两座老旧大棚进行改造,总投资500万元的阳光温室草莓大棚项目资金已进入申报流程。
“以前咱们的草莓园,游客来了顶多摘点果子就走,留不住人。前段时间我们赴山东寿光考察,发现当地草莓产业已经做到全自动无土栽培,品种还特别丰富,受到很大启发。”刘燕峰介绍说,“现在我们想彻底变个样,发展无土栽培,让大家在采摘草莓的同时,还能在园子里观赏、互动,打造沉浸式游玩体验,目标就是从‘卖草莓’变成‘卖体验’。”
无独有偶。在布局农旅融合的同时,新义村还将目光延伸至产业链后端,计划投资150万元建设集体加工车间,为产业发展增添新的增长极。
“绛县是农业大县,对塑料盆筐等种植配套物资需求旺盛,但现有供给远远不够。”刘燕峰说,“加工车间建成后,将集中生产草莓、山楂种植所需的盆筐,既能为园区种植户每年节省一大笔开支,还能为周边农业发展提供配套支持,实现‘产业升级’与‘市场补位’的双重效益。”
在“时”与“势”的坐标上,党支部大有作为。得益于党建引领,新义村的特色产业正持续闯关夺隘,在市场经济的潮头浪尖行稳致远。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