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9-09
云里心
“背包”是什么?
“背包”是“背包精神”的独特标识。
农商银行前身的老一辈农信人,身背帆布包,翻山越岭、上门办公,这种扎根基层、主动上门的服务精神,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背包精神”。
而在夏县农商银行,“背包精神”已然蝶变为“背包金融”,正全面性、根本性、转折性地重建重塑银行形态。
今年二季度,夏县农商银行靠着“背包金融”,推动全行综合考评排名由全省“垫底”跃升全省第一。
“背包”里,到底“藏”着什么?
背包“藏”着先进性
夏县瑶峰镇居民师女士近年来的生活可谓一波三折。
一场疾病打开一个行业。前几年,师女士的丈夫身患疑难杂症,久治不愈。后来,他自学艾灸不仅治好了自己的病,还帮师女士治好了高血压。夫妻双方决定以艾条制作为突破口,进军健康产业,成立了鑫伟红艾草有限公司。
一次坚持开启一场合作。师女士原本经营着一家蛋鸡养殖专业合作社,生意稳定,且有一家长期合作银行的支持,不缺资金。夏县农商银行客户经理高寒瑜坚持走访,用“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的理念说服了师女士,为其授信30万元。
一次抽贷认准一个朋友。有两家银行的贷款支持,师女士购进了3大车艾草。正当艾条准备投产时,另一家银行突然抽贷了。她焦头烂额,高寒瑜找上门来,一起分析合作社资金情况、研究行业发展形势、坚定发展信心,并将原有的30万元授信进行增额,且利率低、手续简便。
在夏县农商银行的大力支持下,师女士的艾条顺利投产。目前,不仅建起了20多亩的艾草种植基地,还开了艾灸馆、艾条网店,一派欣欣向荣。
“在别的银行抽贷时,为什么农商银行能挺身而出,与客户共渡难关?”师女士对高寒瑜的做法十分不解。
“因为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要带头将‘背包精神’落实到产业兴农上。”高寒瑜不假思索。
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与“背包精神”的先进性,在夏县农商银行深度融合、相得益彰。
先进性关键要坚持党建引领。该行创新做法,将党支部建在5个产业发展的“堡垒”上,全面打造“模范先锋”“金融赋能”“文化驱动”“产业兴农”“零售标杆”5个党建品牌。通过5个支部之间的大PK,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
先进性体现在坚守主责主业。无论是树立“背包金融 甜美到家”的品牌理念,还是落实“背包精神”的三年行动计划,该行始终坚持支农支小,服务当地主导产业发展,全力打造“小而美”银行。
先进性离不开文化激励。该行以“背包精神”为核心,打造党建文化、考核文化、信贷文化、服务文化、清廉合规文化、人本文化等六大文化体系,实施积分管理办法,将积分考核结果与干部任用、评先评优、薪酬调整、岗位流转相挂钩,全方位激励员工潜心谋事、激情干事、担当成事。
高寒瑜身上的“背包精神”,让师女士对夏县农商银行十分信任。“不管什么时候打电话、发微信,她都能及时接听回复。”师女士笑着说,“以后的存贷款业务,只要高寒瑜一个电话,其他银行我都不考虑了!”
“背包精神”蕴含的先进性,夏县农商银行用党建来引领,用坚守主责主业来落实,用六大文化来灌溉,切实把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书写在“三农”和小微企业的广阔沃土上。
背包“藏”着群众性
夏县祁家河乡庙坪村村民老张4年前决定种西瓜,启动资金需20万元。手头钱不够,他就上门找夏县农商银行和另外一家银行贷款。
他从夏县农商银行很快就贷了5万元,而另外一家银行贷款2个月都没办下来,差点耽误农时,把老张急得团团转。
“不仅第一次办贷快,以后每年贷款都是夏县农商银行送贷上门。”老张的感受,是夏县农商银行践行“背包精神”群众性的鲜明写照。
群众性,就是要携手客户共同成长。去年,办贷中心客户经理孙凯杰在下乡走访中,发现老张计划将种植规模从10亩扩大到25亩,便主动上门服务,发放贷款20万元。不仅额度提高了,利息还降低了。今年,老张的西瓜每亩收益比去年提高了3000多元。
群众性,就是要和群众打成一片。夏县农商银行把“小安”“小夏”作为“背包精神”的“代言人”,并把宣传版面、广告屏主要投向乡村、社区,让群众看见、让群众检验。目前,贷款找“小夏”、存款找“小安”,已成为当地群众的共识。
与“小安”“小夏”同行的,是一个个化身“背包侠”的客户经理。
祁家河是夏县最偏远的乡,四面环山、交通不便。孙凯杰学习“背包精神”后深受激励。他周一开车进山,每星期的一、三、五处理存量业务,二、四、六下乡走访,周末才能下山回家。
“虽然比较辛苦,但村民的认可是对我最大的慰藉。”孙凯杰说。他上山下乡一年来,新增客户近100户,其中大部分都是走访了解需求时拓展的。
有大量时间走村入户,就能和客户打成一片,什么都能说,什么都能聊,对拓展业务、改进工作、发现商机很有帮助。“以前坐办公室,客户办完业务就走了,双方始终是熟悉的陌生人。”孙凯杰说。
秉持“背包精神”,孙凯杰所在的办贷中心今年以来客户增加到200余户,新增授信2000多万元,累计放贷总额1.7亿元。
“背包精神”蕴含的群众性,就是一切为了客户、为了客户的一切。从支持客户创业起步,到陪伴客户发展壮大,再到携手客户共克时艰,时时处处都有“小安”“小夏”的身影。用真情换真心,夏县农商银行已成为群众的首选银行。
背包“藏”着本土性
瑶峰镇陈村李女士种了十几亩杏子。三四年前,她在夏县农商银行用“富农贷”贷款10万元。
去年,李女士扩大规模后,投资杏树的资金就略显紧张。客户经理李梦丽了解这一情况后,及时上门服务,以“果蔬贷”将其授信额度提升到20万元,利率还降低了。
“果蔬贷”是夏县农商银行立足本土特色产业,专门开发的一款信贷产品,有着利息低、放贷快、随用随取等优势。
立足本土,重在突出特色经营。夏县是农业大县,蔬菜、水果、中药材等优势明显。夏县农商银行聚焦“特”“优”农业产业,围绕“贷款找小夏”这一主线,开发了西瓜贷、百草贷、果蔬贷、金丝贷,最大限度满足农户需求。
此外,该行还围绕“存款找小安”这一主线,从零售和对公两个维度出发,开发了“小安存”家庭版、企业版,以精准化的拳头产品,提升客户黏性。上半年,该行存款突破100亿元,存款市场份额达53%。
立足本土,还需外拓延伸服务。蒸馍是水头镇的主导产业之一,全镇外出蒸馍人员较多。在深耕当地小微商户的基础上,水头办贷中心与水头支行联合组建金融服务小分队,到西安开展延伸服务。
通过座谈交流、上门走访等形式,金融服务小分队了解外出老乡的创业经历、生产生活、金融需求等情况,讲解宣传惠民惠农政策和各类金融产品,让客户切身体会到家乡的“背包银行”就在身边。
馍铺杨师傅想扩大规模,但缺乏启动资金,他打算回去一趟了解夏县农商银行最新贷款政策。“想不到还没回去,农商银行就上门送贷了,真是省心又省事!”杨师傅说道。
在3天的延伸服务中,金融服务小分队共为外出创业人员办理授信40户、授信金额680万元,办理信用卡77张,预约存款350余万元,预约办理“晋享e付”收款码12户。
“背包精神”蕴含的本土性,在于围绕当地特色产业,深入挖掘本土金融需求,精准创新产品和服务,把资金有效用在当地;在于充分发挥人缘地缘情缘优势,用初心守望外出乡亲,用真诚服务千家万户,把普惠金融送到每一名在外创业人员的身边。
背包“藏”着专业性
夏县南大里乡是蔬菜之乡。几年前,该乡辛董村村民王师傅从夏县农商银行贷了15万元,种了4个蔬菜大棚。
王师傅觉得年纪大了,只要能把四棚蔬菜种好就行了。客户经理刘淑云却不这么想。经过详细调查,他鼓励王师傅扩大经营规模,并将授信提高到35万元。
专业人做专业事。刘淑云搜集整理蔬菜行情,动态更新销售信息、价格信息、市场信息等,及时为王师傅提供信息支持。
有了贴身的“蔬菜金融顾问”,王师傅信心大增,他将种植规模扩大到8个棚,年收入20多万元。
能让客户经理化身“金融顾问”的背后,是夏县农商银行创新实行的“信贷工厂”模式。
该行把全行信贷资源分为农户、小微、公司、零售客户“四个板块”,相对应地成立乡村振兴部、公司业务部和小微专营支行,精准匹配不同客户的信贷需求,实现专业化运营。
同时,在风险资产管理部下设三大收贷中心,专门负责管理和清收风险贷款,形成贷前、贷中、贷后全流程闭环管理,让专业人干专业事。
“信贷工厂”最具代表性的,是体量最大的乡村振兴部的运行机制。
建平台。乡村振兴部将全县乡村划分为5个区域,把原来的12家综合型网点整合为5个区域办贷中心,建立“一三五”维护存量、“二四六”拓展新增的工作机制,专营信贷业务。
绘版图。详细绘制全县171个行政村的“营销版图”,把全县5.4万农户按照风险级别,逐户标注为“白、黄、蓝、灰、黑”五种颜色,为授信提供基础依据。
配人才。推行“客户经理等级评定体系”,启动三年“内外兼修”培训计划,构建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机制,为客户经理构建清晰的职业发展和晋升路径,铸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信贷精英队伍。
在“信贷工厂”模式下,客户经理马小武已成为菜农的“市场顾问”,每周都要与菜农们见面交流,帮助菜农提高经营效益。
“背包精神”蕴含的专业性,夏县农商银行用“信贷工厂”模式来解答。通过四大业务定位、绘制营销版图、配备专业团队等措施,让客户经理有精力、有动力、有能力走出去拜访客户、开展营销,形成专业人干专业事的新格局。
背包“藏”着坚韧性
流失的老客户,如何让他们“回心转意”?
用真诚。对夏县农商银行而言,每一位老客户都是并肩走过的伙伴,即便暂时疏远,也从未被淡忘,更期待着重新牵手。
用行动。为了重新拉近与老客户的距离,客户经理们翻出历年的客户档案,按行业、区域梳理出名单,逐户上门走访,用温暖的问候打开沟通的大门。
用事实。不少老客户坦言,当初选择其他机构,多是考虑了利率因素。对此,客户经理们精心准备,细致回应。他们带着市场同类产品的调研情况,结合客户的贷款需求,一笔笔算清“实惠账”:同样的贷款金额和期限,夏县农商银行的产品利率更有优势。
许多老客户感慨道,当时看到别家银行利率低就动了心,后来才发现不如预期,还是夏县农商银行的更实惠,每一分都算得明明白白。
面对当前存款多、放贷难和大行下沉的严峻竞争形势,夏县农商银行发扬“背包精神”,用“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坚韧性,不断唤回失去的老客户,持续巩固拓展着业务阵地。
坚韧性,既发端于真心诚意地为客户着想,也离不开智能化、网络化的科技支撑。
传统背包里的“算盘+账本”,已迭代为新式背包里的“平板+终端”。夏县农商银行专门设计了多功能业务背包,将金融服务装进智能背包,实现“入户、调查、授信、放款”全流程移动办理。
不管在窑洞还是在果园,只要有信号,贷款就能办。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该行通过“背包银行”为偏远地区客户办理业务超8000笔,服务效率提升70%,偏远乡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率从65%跃升至90%。
科技+创新,让“背包精神”更坚韧。夏县农商银行在背包中嵌入“乡村振兴服务包”,包含农产品溯源二维码、反诈预警等创新模块,为农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今年西瓜上市季节,客户经理帮瓜农搭建线上直播间,贷款资金与直播培训同步跟进,带动西瓜线上销量增长200%,500余户农户加入了“金融助农共同体”。
山再高,背包装着路;梦再远,背包连着心。
夏县农商银行将背包里“藏”着的先进性、群众性、本土性、专业性、坚韧性相融合,用党建引领、“小安”“小夏”、“信贷工厂”、智能背包、文化建设等一系列体系来支撑,推进“背包精神”一体认识、一体落实、一体评估,推动“背包金融”融合化、综合化、整合化,让广大客户的金融服务获得感成色更足、金融服务幸福感体验更强。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