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9-09
初秋的历山,溪水潺潺、林木葱茏。在一处清澈见底的山涧旁,一场别开生面的“放归仪式”悄然进行。随着工作人员轻轻托起一尾尾活泼健壮的大鲵,1000余尾“山中精灵”扑通入水,激起层层水花,钻进石缝与溪流,回到了它们久违的自然新家。
这是一场关于生命与生态的接力。此次大鲵增殖放流行动由垣曲县农业农村局组织实施,旨在恢复历山大鲵种群,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推动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在现场,工作人员对大鲵的体长、规格、数量逐一核验,确保每一尾苗种都符合放流标准。在公证人员的监督下,苗种缓缓被送入溪流。晶莹的水珠顺着指尖滑落,仿佛为这些“山娃娃”奏响了新的生命序曲。
大鲵,因其独特的叫声常被称为“娃娃鱼”,是地球上存活至今的动物演变“活化石”。2020年,它被列入国际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保护目录,是我国二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此次放流的苗种均由历山大鲵繁育基地利用野生亲本人工繁育而成,体长超过8厘米,经过仿生态养殖,适应性和成活率显著提升。
“为了让大鲵顺利融入自然,我们在放流点选择上反复考察。最终确定的水域水质清澈、水流平缓、食物资源丰富,周边生态优良,为大鲵提供了理想的栖息环境。相信它们会在这里安心‘安家’、繁衍生息。”垣曲县农业农村局渔业发展中心主任张勇介绍。
近年来,垣曲县始终把生态保护作为一项硬任务来抓。当地相关部门已累计在历山开展多次大鲵增殖放流,苗种总数达到8000尾。同时,配套开展打击非法捕捞、整治水域环境等工作,不仅让溪水重现灵动,也有效促进了渔业资源恢复。
“增殖放流,不只是单纯的数量增加,更是为生态系统注入活力,为自然环境‘造血’。”张勇说,下一步,将常态化开展增殖放流,强化宣传与巡护监管,推动生态循环体系更加稳定,为建设“美丽山城、幸福垣曲”积蓄绿色力量。
随着最后一尾大鲵游入清澈溪流,山间回荡起阵阵水声。人们相信,这些“娃娃鱼”的身影,不仅会让山林溪涧更添灵动,也将见证垣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坚定步伐。
□记者 刘凯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