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9-08
□记者 陈怡霏
“同学们,平型关大捷的战役发生在哪一年?在描述这场战役的过程中还有哪些数字表达?”9月1日,我市人民路学校五年级4班的开学第一课上,教师正通过革命历史对相关知识进行导入,提高孩子们对数字的敏感度,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将思政教育融入日常。
思政教育事关个体成长、社会稳定和国家未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我市重视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着力打造“大思政课”,打破单一课堂边界,让思政教育走进生活、融入实践,帮助孩子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铸魂育人实效。
“红军与村民分一条毛毯”可以是数学中的分数问题、在美术课上制作防御城堡帮助孩子们了解长城的历史背景……当下,同运城市人民路学校一样,不少学校把思政教育的内容变得更加可知、可感、可践行,让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充分激活课堂生命力,实现全面育人。
在我市盐湖区实验小学,思政课上的理论知识正转变为孩子们的日常习惯。“我们打造了‘习课堂’,也就是以微习惯养成的方式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前、课中、课后各环节,让学生们在行动中学会尊师重教、保护环境、热爱劳动,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该校校长李红斌说。
在盐湖区第二实验小学,“思政+科技”带领孩子们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家国情怀。据该校校长景彦平介绍,借助科技的力量,学校设计了《VR映现红军志,AR重踏长征途》红色教育课程,实现了知识“动起来”,课堂“活起来”,让孩子们得以触摸历史,真切感受那段峥嵘岁月。
打破学科边界、塑造行为习惯、感受家国情怀……思政教育的阵地并不只在校园,还在更广阔的社会实践中。
跳出课本,“行走的思政课”进一步拓展了教育边界,让孩子们主动探索,坚定理想信念。在被誉为河东“西柏坡”的闻喜县郭家庄镇陈家庄村,孩子们在革命旧址里感受先辈奋斗历程,在非遗体验中领略红色精神;在夏县韩家岭红色教育基地,透过一张张旧照片,走进一座座窑洞,学生们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
“我希望自己以后也能参军,保家卫国!”“我会珍惜当下,好好学习,以奋斗践行‘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在一次次学习和感悟中,孩子们许下对未来的承诺。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一直以来,思政教育回应了教育的根本问题,是教育工作的“灵魂”。未来,我市各学校还应整合各类资源,培养优秀师资,联合多方力量,让思政教育更接地气、更有温度、更具吸引力,将爱国主义的种子播撒在每一个孩子的心间。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