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9-09
机场和高铁站之间可通过免费接送车实现“无缝衔接”,新能源公交车为市民日常出行带来舒适体验;轻便灵活的共享电动自行车打通末端出行“最后一公里”……这些出行场景,正是我市中心城区构建立体化交通体系、优化市民出行体验的生动实践。
立体化交通体系赋能城市高质量出行。近年来,我市锚定“一城两区三门户”目标和思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机场、高铁、公交、共享交通为核心,持续织密“空中+地面”“干线+末端”的立体化交通网络。如今,从跨域出行的高效衔接,到日常出行的顺畅便捷,再到“最后一公里”的灵活可达,中心城区的交通服务正从“有没有”向“好不好”加速升级,让市民和游客在多元选择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便捷与舒适。
飞机停靠在停机坪 记者 茹雅 摄
空铁联运
跨域出行更高效
“自从机场和高铁站之间的免费接送车开通后,下了飞机就可坐车直达高铁站,空铁换乘方便多了。”经常乘坐飞机和高铁出行的刘先生,对运城盐湖国际机场与运城北站之间的免费接送车赞不绝口。
作为晋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运城盐湖国际机场和运城北站分别承担着空中与地面的跨域出行重担。过去,两大枢纽间缺乏直达公共交通,旅客换乘需依赖出租车或网约车,不仅费用较高,遇到早晚高峰还容易延误。
为破解这一“衔接难题”,8月中旬,我市开通了空铁联运免费专线。据了解,该专线每天10班车,每天8∶00至18∶00从深航国际酒店发车,8∶40至18∶40从运城北站发车,每小时一班。
不仅空铁换乘更加便捷,动车组列车和航线的增加也为市民和游客出行提供了更多方便。7月1日,运城北站增开往返天津西站和西安北站的动车各一对,市民和旅客跨省出行更加便利。8月2日,运城盐湖国际机场直飞日本名古屋航线开通,为市民和周边城市游客跨国出行提供了新选择。
经常往返运城和西安两地的市民吴女士,对此次运城北站增加往返西安北站的动车赞不绝口:“动车车次增加后,我往返西安更方便了,时间安排也更灵活了。”
公交护航
日常出行更顺畅
9月1日7时许,市民张女士来到红旗东街云鼎·云湖湾小区门口的公交站候车。“我每天早上都会到东湖农贸市场转转,买点小吃。坐公交车出门很方便,19路、20路、27路都能到盐湖城小区门口,下车再走一截就到了。”张女士说。
日常出行是城市交通的“民生考题”,也是我市交通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为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近年来,我市持续推进公交车线路优化、车辆更新、智能升级,让公交车成为市民日常出行的优先选择。
在优化公交车线路上,我市围绕商圈、学校、医院、居民小区等重点区域,加密核心线路班次,开通微循环线路。在车辆更新上,我市持续推进公交车新能源化,目前中心城区公交车已全部更新为新能源车辆。新公交车不仅外观整洁,还配备了爱心座椅、空调等设施。“新能源公交车噪音小、行驶稳,夏天有空调,冬天不挨冻,比以前的车舒服多了。”经常乘坐2路公交车的市民周先生说。
智能升级则让公交服务更“贴心”。目前,中心城区所有公交线路均已接入“公交E出行”“车来了”“掌上公交”等第三方平台,市民可通过App实时查询公交车位置、预计到站时间、规划出行路线。部分公交站还安装了智能公交电子站牌,滚动显示车辆到站信息,方便市民及时掌握公交线路最新动态。
共享加持
绿色出行更便利
9月1日下午6时许,市民王先生从单位下班,步行至楼下的共享电动自行车停放点,扫码解锁了一辆共享电动自行车,不到10分钟便骑到了位于关铝花园小区附近的超市。“公司离超市有1公里多,走路太远,打车不值当,骑共享电动自行车刚好,又快又省钱。”王先生说,现在小区门口、公交站、商场周边都有共享电动自行车,日常短途出行特别方便。
“最后一公里”是城市出行的“神经末梢”,也是立体化交通网络的“关键一环”。为破解这一难题,近年来,我市持续引入共享电动自行车企业,在中心城区居民小区、商业综合体、公交站点、医院等人流量较大区域精准投放共享电动自行车,并督促企业对共享电动自行车进行精准调度、精细维护和适时升级,让市民的末端出行更灵活、更便捷。
为规范共享交通工具管理,城市管理部门明确企业主体责任,要求企业划定专属停放区,配备专人负责车辆调度和维护,设置电子围栏,车辆需停放在指定区域才能上锁结算,有效避免了“乱停乱放”问题。同时,企业还建立了“24小时运维机制”,通过大数据监测车辆分布情况,及时将积压在偏远区域的车辆调度到需求旺盛的地段,保障高峰时段车辆供应。
如今,在我市中心城区,从机场到高铁站的跨域衔接,到公交车覆盖的日常通勤,再到共享交通填补的末端空白,立体化交通网络越织越密。未来,我市还将持续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让市民的出行选择更多元、体验更舒适。
记者 祁克宁 樊慧敏
城事心声
空铁联运免费专线破解了枢纽衔接难题,新增的动车与国际航线拓宽了出行边界;新能源公交车成了街头标配,智能查询让候车不再焦虑;共享电动自行车精准填补“最后一公里”空白,这些变化都藏在市民“换乘方便多了”“冬天不挨冻了”的真切夸赞里。
交通不仅是城市的脉络,更是民生的刻度。我市以“空中+地面”“干线+末端”的布局,把交通升级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未来,随着我市立体化交通网络持续织密,这座城市必将以更加畅通的姿态,让市民出行更舒心,也让来运游客感受到更多温暖。
记者 樊慧敏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