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闻喜陈家庄 河东“西柏坡”——

在红色沃土中触摸“行走的思政”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9-03

练射击

“注意瞄准,保持呼吸平稳!”伴随着教官的叮嘱,身着军装的学生们迅速进入状态。他们屏息凝神,手持模拟枪械,目光紧紧锁定靶心。

眼前这一幕,并非发生在专业军事训练基地,而是在稷王山麓下的闻喜县郭家庄镇陈家庄村——被誉为河东“西柏坡”的革命圣地。

这座曾在战火中孕育太岳革命根据地核心力量的古老村落,如今正以独特的革命历史资源和丰富的研学体验项目,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来客。

登坦克

红色摇篮:厚重历史铸就革命丰碑

步入陈家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占地7000余平方米的稷麓英烈纪念广场。

挺拔矗立的稷麓英烈纪念碑高达14.8米,是河东人民反抗压迫、争取解放的象征。

稷麓英烈纪念碑

“这里不仅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是全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党史教育基地。”陈家庄红色教育基地的讲解员,话语清晰地为访客铺陈开村庄的红色脉络——

把时间拨回1943年7月至1948年1月,这片土地是太岳革命根据地当之无愧的核心腹地——中共闻喜县委、稷麓县委、抗日民主县政府,还有中共太岳三地委、三专署、太岳军区三分区司令部相继在此扎根,留下30多处革命遗址,每一处遗址都是历史的“活态标本”。

为何党政军机关独独选中陈家庄?

讲解员讲出了关键缘由:

早在1936年,嘉康杰、金长庚等共产党人就在此隐蔽发展党员,1937年还建立起稷王山地区首个农村党支部,群众基础扎实深厚;村庄三面环岭、一面临沟,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再加上土地肥沃、物产丰饶,22座清代四合院见证着它的富庶,足以支撑革命活动的开展。

历史回响:革命旧址里的“沉浸式课堂”

走进太岳三地委纪念馆,350平方米的展陈空间仿佛一条“时光隧道”,将访客带回那段烽火岁月。

展览分6个篇章展开,从“迎接抗战胜利,期盼和平民主”到“巩固新生政权,恢复各项事业”,珍贵的历史照片、泛黄的文献资料、留存的革命实物,生动再现了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

“看,这是柴泽民书记!”一群学生围在展柜前,目光聚焦在太岳三地委书记柴泽民的照片上。

柴泽民在陈家庄领导革命工作10年。1948年调往北京后,他曾4次重返陈家庄,始终牵挂着老区的发展。柴泽民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

游客络绎不绝

展馆内,运城解放后首任书记刘植岩、太岳三专署专员金长庚、太岳军区五分区司令员孙定国、太岳军区三分区司令员王墉等先辈的照片依次陈列,其背后的每一段革命故事都令人动容。

走出纪念馆,来到陈家庄现存的电话局旧址、修械所遗址、中共稷麓县委和晋南报社旧址等场所。军绿色的旧书包、锈迹斑斑的兵器、昏黄的柴油灯……这些饱经风霜的实物,让抽象的历史变得可触可感。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晋南土改工作会议旧址——陈家庄大窑。

这座开凿于清光绪年间、深达25米的窑洞,因曾作为条西地委、太岳军区三分区、稷麓县民主政府的礼堂和会场,被亲切地称为“母亲窑”。

如今,它仍是陈家庄党员开展党课学习的重要场所,革命精神在此代代延续。

研学体验:在实践感悟中传承红色基因

陈家庄红色教育基地的创新之处,在于打破“单向讲解”的传统模式,将革命历史教育与体验式研学深度融合。一系列互动性强、教育意义浓厚的项目,让青少年在动手实践中感悟革命精神的真谛。

编草鞋

“老师,您看我编的草鞋!”红色非遗体验区里,一个小男孩高高举起刚完工的草鞋,眼中充满自豪。

编草鞋,是陈家庄红色研学的“明星项目”。孩子们坐在长条凳上,手握龙须草、稻草与麦秸,跟着老师一步步学习技巧。

编织间隙,老师讲起了《一双草鞋的故事》:1934年10月,警卫员谢志坚跟随中央红军撤离于都时,他的恋人春秀连夜为其赶制了一双草鞋。长征路上,这双草鞋他只舍得穿过两次。

新中国成立后,谢志坚揣着草鞋回到于都,才得知那个曾说“我会等”的姑娘,早已被敌人残忍杀害……

故事讲完时,不少孩子悄悄攥紧了手中的草绳。这双跨越时空的草鞋,让他们读懂了革命先烈的爱情,更读懂了那份藏在针脚里的信仰与坚守。

劳动研学的现场热闹忙碌。

运“军粮”

磨玉米体验区,孩子们双手扶住石磨把手,用力推动磨盘,看着玉米粒在转动中渐渐变成金黄的粉末,真切体会到“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运“军粮”环节,他们用小推车推着粮袋,沿着模拟的“支前路”跋涉,一趟又一趟辛苦的运输,让他们理解了当年群众“最后一粒米送军粮”的无私与艰辛。

国防教育环节更添几分严肃。

射击体验中,孩子们在专业教官指导下,端起模拟枪械,学习瞄准、扣扳机,每一个动作都认真到位;战场救护课上,教官手把手教大家绷带包扎,孩子们两两一组互相练习,在实操中掌握应急技能。

“在这里,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枯燥的文字,而是变成了可以触摸、可以感受的生动体验。”一位研学团队的带队老师感慨。

如今,越来越多运城及周边地区的学生来到陈家庄,在动手实践中与红色历史对话,让革命精神真正走进心里。

精神传承:红色文化教育的当代价值

陈家庄的红色研学之旅,不仅是一次历史知识的普及,更是一场深刻的精神洗礼。通过参观与实践,孩子们逐渐读懂“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团结拼搏、勇往直前”的稷麓精神。

太岳三地委纪念馆

闻喜中学的高一学生,每年都会以徒步前往的方式致敬革命精神,庄重的仪式感让他们更懂得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更多的学生在研学后表示,要以先辈为榜样,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对普通游客而言,陈家庄同样充满吸引力。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来此,一边参观革命遗址,一边参与研学活动,在亲子互动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陈家庄的实践证明,红色文旅不是“复刻历史”,而是通过创新形式让革命精神焕发新活力。

如今,这座曾经的革命摇篮,已经发展成为集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体验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

在这里,历史与现实交会,革命精神与时代需求相融,每一名到访者都能汲取前进的力量,而陈家庄,也成为山西红色研学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

记者 李婉玉 赵泽艳 荆毅萍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