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8-29
“同学笑我像‘小丑’,我不敢照镜子……”少年的声音颤抖着。在闻喜县东镇卫生院中医馆里,14岁的郭彦紧紧攥着母亲的手,眼里噙着泪说,前些日子,他突然半边脸无法控制地歪斜,连喝水都会漏一身。“别怕,咱们用老祖宗的法子,会治好的。”接诊的夏麦安医生说。
这是我市基层中医馆里寻常的一幕。近年来,我市基层中医馆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走上了“从有到优”的发展路径,成为群众身边的健康“守门人”。
作为中华文明千年瑰宝的中医药,如今正以温暖的双手托起百姓的健康希望。
“面瘫,俗称歪嘴巴、吊线风,是以面部神经表情肌群运动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夏麦安一边解释病发原理,缓解患者紧张情绪,一边进行“埋药”准备。在夏麦安熟练的手法下,针灸治疗进行得很顺利,郭彦歪斜的脸部也有了明显的变化。
“在治疗面瘫时,选择最佳治疗方法是关键。”夏麦安介绍,传统的治疗方法很多,如单纯的针灸、贴膏药等,但易出现面部神经纤维化。针对这个问题,在中医传承的同时,推陈出新研究出了“穴位埋药、穴位封闭”法治疗面神经炎。这种治疗见效快、无痛苦、无副作用,患者可随治随走的一次走针治疗方法,给郭彦带来了惊喜。郭彦首次“埋药”后,便回家了,后经过2周的“埋药”治疗,歪斜的脸恢复原样,少年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辨证论治,一病一方。中医药在新时代的今天依旧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在绛县南樊镇中心卫生院,24岁的焦女士摩挲着药方上“枇杷叶”“桑白皮”的字样,指尖微微颤抖。六年来,她试过激素药、抗生素,甚至激光治疗,但脸上的痤疮仍反复滋生。自卑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让她不敢抬头见人。无奈之下,她想试试中医。“第一次来卫生院中医馆时,我连口罩都不敢摘。”她轻声回忆。
“姑娘,你这是肺胃湿热,咱们不急着‘灭火’,得慢慢‘疏浚’。”接诊的张云峰医生把脉良久,缓缓道。经过张云峰的辨证施治,两个月后,焦女士的皮肤褪去红肿,恢复如初。“中医治的不只是脸,还有我的心。”焦女士说。
“中医药服务,精准定位是基石,只有紧扣患者年龄、病种特点,按需打造服务,才能让有限资源发挥最大效能。”张云峰的辨证论治,还给遭受慢性湿疹之苦的19岁小徐带来了福音。“全身痒得像蚂蚁在爬,晚上根本睡不着。”小徐掀起衣袖,露出斑驳的红疹。
“阴血不足,得从‘燥’论治。”张云峰轻触她的脉象,眉头渐展,开方治疗:四物消风散的药香弥漫诊室,配合着艾灸的温热,小徐的皮肤慢慢恢复正常。复诊时,她开心地说:“我现在能一觉睡到天亮了。”
中医药的根,本就扎在老百姓的烟火日子里。据统计,全市基层中医馆年服务超10万人次。“花小钱,治大病,中医顶事哩!”痊愈的患者竖起大拇指夸赞道。
记者 魏 濛 通讯员 耿世超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