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居民幸福“有办法”

——稷山县稷王社区探索基层治理新实践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8-29


傍晚时分,稷山县稷王社区毓秀苑小区的乒乓球台前,孩子们挥拍切磋的身影格外灵动,家长们在旁指导的话语满是笑意;不远处的锦都小区,居民推着电动自行车走进车棚,熟练地插上充电桩,脸上是卸下安全顾虑的安心;露天巷里,老人伴着暖黄的路灯散步,脚下平整的水泥路取代了昔日的坑洼积水……

这片有着30个居民小区2250户家庭7188名居民的稷山县稷王社区,为了居民幸福不断想办法,创新推出“小板凳议事会”“社区合伙人”和“契约化”共建三大机制,把治理触角延伸到群众家门口,将民生服务送到百姓心坎上。

“小板凳”架桥——民声落地成实事

“要是能有张乒乓球桌就好了!”“老人能锻炼,小孩也能玩”……去年,稷王社区党支部书记兼居委会主任李钰瑜和网格员李聪聪在毓秀苑小区走访时,与居民围坐在该小区楼前的长凳上拉家常,这些朴实的心愿被记在了民情日记本上。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稷王社区迅速联系该小区共建单位稷山县人大常委会,仅用一个月时间,居民期盼已久的乒乓球桌就安装到位。如今,这里已成为小区最聚人气的角落。72岁的老住户卫珠娥笑容满面地说,“下午大人和孩子都来打乒乓球,邻里关系也更亲近了。”

稷王社区网格员、志愿者通过“小板凳”,深入居民身边搜集社情民意。

毓秀苑小区的变化,是稷王社区“小板凳议事会”治理模式的生动缩影。2024年以来,该社区创新推出“小板凳议事会”,不设严肃会场,不用复杂流程,在居民楼前、小区角落的板凳长椅上,让大家“走过来”唠嗑,“坐下来”提需求,“议出来”好办法。目前,该社区30个小区中已有70%设立了这样的“议事角”,民主协商成为居民生活中的“日常事”。

锦都小区居民对“小板凳议事会”带来的便利也深有体会。稷王社区网格员黄艳英在走访中发现,这个拥有240余户710余人的小区,电动自行车充电难题日益突出——不少居民从楼上私拉电线充电,既存在安全隐患,又容易引发邻里矛盾。她与锦都小区居民在该小区南门口的小板凳旁共同商量对策:“充电桩得够数,不然不够用”“收费要合理”……

经过几番讨论,稷王社区牵头落实,3个电动车棚40个充电桩很快建成投用,并按照“平价电+少量服务费”方式收费。住了十余年的居民薛雅捷欣喜地说:“以前扯线充电总担心安全,现在下楼就能充,方便又实惠。”

稷王社区居民在“议”出来的充电桩上充电。

据统计,自2024年“小板凳议事会”开展以来,稷王社区已收集民意100余条,解决民生实事近30件,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基层治理效能大幅提升,社区凝聚力显著增强。

“社区合伙人”聚力——社商共赢暖民生

8月8日,稷王社区滨河家园小区党群服务站内,一场主题为“屏外有天地・‘睛’彩不等待”的青少年护眼公益行动温馨开展。在社区志愿者的引导下,20余名孩子有序完成登记、视力检测和验光咨询。

7岁的杨涵冰紧跟在9岁的哥哥杨琰朵身旁,好奇地观察着验光仪屏幕。他们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奶奶刘媛琴总担心他们会视力下降。

稷王社区联合“社区合伙人”开展青少年护眼公益行动。

“两个孩子虽没有近视,但存在轻度散光的情况。”医明眼镜店负责人宋立君手持验光单,向刘媛琴解释,“我们会定期开展视力检测,还会组织公益讲座教授眼部训练方法,通过科学干预逐步改善孩子的视力状况。”听到这番话,刘媛琴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专业服务,这样的活动真是办到我心坎上了!”

这场深受居民好评的公益活动,是稷王社区创新推行“社区合伙人”机制的生动体现。该机制源于2023年一次特殊的“商户议事会”。李钰瑜介绍,在经济普查走访过程中,他们发现不少经营者怀有参与社区服务的热情,但缺乏有效的对接渠道。

为此,稷王社区搭建“合伙人”协商平台,制定了《合伙人服务公约》,创新建立“合伙人积分银行”“星级评定”和“公益反哺”三项机制:商户通过提供公益服务获取积分,积分可兑换社区推广、政策咨询等资源,形成“服务—成长—共赢”的良性循环。目前,已有15家涵盖眼科、家政、书店等领域的商户加入“合伙人”行列,宋立君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作为“社区合伙人”机制的受益者,眼科专业出身的宋立君自2023年加入以来,已组织开展多场公益讲座和青少年视力检测活动。宋立君说:“我们做公益不是‘赔本赚吆喝’。”稷王社区通过宣传栏、微信群等渠道为商户进行推广,带动他的店铺客流量增长20%。2025年,他还被评为“优秀社区合伙人”。

为让“社区合伙人”机制发挥更大作用,稷王社区不断深化服务内涵,推动服务从“有”向“优”升级。建立健全“需求清单—资源清单—项目清单”“三单”对接系统,实现服务精准匹配;针对社区活动空间不足的难题,创新推出“空间共享计划”:商户在非营业时段开放场地可兑换双倍积分;每季度举办“合伙人集市”,商户可凭积分兑换金牌推广位、减税降费政策指导等特色服务。

“契约化”破题——多方联动焕新颜

“以前一到下雨天,这路根本没法走,坑洼里积满水,我这老骨头摔一跤可就麻烦了。现在,平坦的水泥路通到家门口,下雨天遛弯儿心里都踏实!”60多岁的稷山县露天巷居民宋来有站在新铺的路面上,话里满是对生活变化的感慨。在这条巷子里居住几十年,他亲眼见证了这个曾经的“三无小区”,一步步蜕变成如今的幸福家园。

露天巷曾是稷山县家喻户晓的“难题巷”。过去,露天巷500米长的巷道坑洼不平,每逢雨天便积水成“潭”,居民出行需小心翼翼蹚水;夜幕降临后,整条巷子没有一盏路灯,漆黑的胡同让老人不敢出门、孩子不敢玩耍;缺乏雨污分流系统,污水随意流淌,异味时常弥漫。解决这些“堵心事”,成了居民们多年的心愿。

这样的困境,在2023年迎来了转机。稷王社区在日常走访中,精准捕捉到露天巷居民的迫切诉求,随即联系露天巷的共建单位稷山县住房城乡建设局。接到稷王社区对接需求后,稷山县住房城乡建设局结合该巷实际情况,进行雨污分流改造:组织工作人员多次前往巷口召开现场会,蹲点调研实际情况,拿着改造图纸与居民面对面沟通,反复修改完善方案,力求每一项设计都贴合居民需求。

2024年,露天巷雨污分流改造工程正式动工,挖掘机、运输车有序作业,居民们盼了多年的改造项目终于从图纸变成现实;2025年年初,崭新的水泥路面铺设完成,困扰居民数十年的积水难题彻底成为历史。

如今,在稷王社区的治理下,露天巷安装路灯、粉刷墙面,也有了业委会,居民日子越过越舒心。

露天巷的华丽转身,并非个例,而是稷王社区深化“契约化”共建、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生动缩影。近年来,稷王社区与8个驻区共建单位建立精准对接机制,分别梳理形成居民需求清单与单位资源清单,创新推出居民“点单”、社区“下单”、单位“接单”的“三单”服务模式,让民生服务精准对接群众需求。

稷山县人大常委会为吉祥苑小区捐赠休闲长椅、为毓秀苑小区配备健身器材、为稷王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活动室添置乒乓球台,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休闲锻炼的便利;稷山县交通运输事业发展中心为信合大厦等3个小区安装太阳能路灯,解决了夜间出行照明问题;稷山县供销合作社为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活动室加装乒乓球台,丰富居民文体生活;稷山县现代农业发展中心为该社区“四点半课堂”捐赠儿童桌椅,为孩子们打造了温馨的课后学习空间。

初秋的夕阳下,黄艳英还坐在小板凳上,与居民一起讨论着电动自行车规范停放的办法;宋立君也在忙着为即将开展的青少年护眼公益讲座准备资料;稷山县交通运输事业发展中心则清点即将安装的路灯数量……如今,稷王社区平安和谐的底色愈发浓厚,居民的幸福指数也越来越高。

文/图 记者 王月文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