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8-29
黄河之畔,秋光正好。
沿着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河津段缓缓前行,一侧是奔腾不息的黄河水,一侧是生机盎然的乡村画卷——苍头村“苍头集”林海露营基地里,村民忙着准备餐食;太阳村议事厅内,干群围坐在一起共商村务;龙门村文化广场上,歌声悠扬……这条蜿蜒的公路,早已超越交通基础设施的属性,成为串联产业兴旺、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的“黄金纽带”,让河津市沿黄村庄焕发出乡村振兴的蓬勃生机,将“幸福路”点亮好日子的愿景,化作沿线百姓可感可及的生活实景。
产业旺
家门口端稳“增收碗”
在苍头村“苍头集”林海露营基地,今年55岁的村民张当姣在厨房忙碌,为基地工作人员准备饭菜。“每天做两顿饭,每月能挣2400元,既能种地,又不耽误顾家。”张当姣笑着说。曾经仅靠种地谋生的张当姣,如今在家门口找到第二份工作,这份“顾家又挣钱”的差事,让她的生活多了份踏实与底气。
张当姣的生活转变,缘于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河津段沿线产业的兴起。去年8月27日,总投资300万余元、占地1.7万余平方米的“苍头集”林海露营基地正式开营。这座营地巧妙融合本地山水风光与现代设计理念,集休闲、娱乐、探险功能于一体,成为周边游客短途出行的热门选择,累计带动苍头村近20名村民就业。
公路通,产业兴。近年来,河津市坚持将公路建设与农业基础条件改善紧密结合,培育出一批带动力强的特色产业:发展农家乐3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779家,打造名优农产品12个。
以阳村街道为例,当地聚焦连伯韭菜、花生、芦笋等特色作物,不仅形成规模化种植基地,还配套建成农产品批发市场,让“田间货”直通“市场端”,累计实现增收4亿元,带动1万余人在家门口就业,真正让农民从“种得好”迈向“卖得好、挣得多”。
在新龙门客栈,29岁的龙门村村民原丹正熟练地为游客办理续住手续。“大学学的专业就是旅游管理,现在在家门口做喜欢的工作,每天都有劲儿。”原丹一边整理入住人员资料,一边介绍。随着自驾游、研学游热度的攀升,客栈几乎天天满房,她比以前忙了好几倍,但看到游客满意的笑容,就满是成就感。
如今,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已成为河津全域旅游的“助推器”。借助该公路带来的交通便利,黄河大梯子崖、黄河龙门风景区成功获评国家4A级景区,龙门村先后获得“山西省3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和“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称号,古今天下景区、河津润兴园农庄等4家经营主体被确定为山西省“黄河人家”。 运城市首届沿“黄河一号旅游公路”自驾游暨“沿着黄河游运城”启动仪式、“跨黄河・跃龙门”高空扁带极限挑战等大型活动接连举办,让河津文旅名片更加鲜亮。
据统计,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已带动河津实现旅游业综合收入12.2亿余元,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构建起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越来越多像张当姣、原丹这样的村民,在家门口找到了满意的工作,过上“挣钱顾家两不误”的好日子。
治理优
众人议出“和美景”
秋初的黄河岸畔,河津市阳村街道太阳村田野葱郁,生机盎然。这个南临汾水、西枕黄河的城郊村,借着黄河一号旅游公路的贯通,以一场场充满泥土气息的村民议事会,探索着新时代乡村治理的有效路径。
8月8日,太阳村议事厅内,一场关于土地问题的讨论正热烈进行。“今天的会议主要讨论郭家庄部分土地测量、价格调整等问题。第一,我们要尊重历史,把账算清楚、把理讲明白……”太阳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高海飞的开场白刚落,村民代表、党员代表便与村干部你一言我一语地打开了话匣子。有人提出测量标准要统一,有人建议价格调整需参考周边行情,村干部边听边记,将每个细节逐一梳理、反复斟酌。经过充分协商与举手表决,最终大家就土地租赁合同修改达成共识。
“现在大小事都在议事厅里摊开讲、商量办,我们心里有底,也更愿意跟着干。”作为土生土长的太阳村人,郭永峰见证了村里治理方式的转变。他说,自从有了村民议事会,干部和群众之间的距离近了,很多事一商量就解决了。
近年来,太阳村通过搭建村民议事平台,不断健全组织架构、完善议事规则,并突破场地限制,将协商现场延伸至广场、院落等开放空间,精准对接村民关切,推动“急难愁盼”问题高效解决。从修建排污渠解决村里内涝问题,到升级老年活动中心、日间照料中心;从土地重新测量定价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到全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一件件民生实事的落地,都离不开村民议事机制的有效运转。“每月定期召开的议事会,让村级规划、产业发展、民生服务等决策更科学合理、更符合乡村实际,从而促进乡村各项事业蓬勃发展。”高海飞说。
沿公路前行,来到滩涂丰饶的连伯村。该村韭菜种植规模已达万亩,产品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年产值超亿元。同时,新建7500亩油料基地和1200亩中药材基地,持续优化产业布局。此外,通过“清化收”行动、建设韭菜加工车间、举办文化周等举措,村集体年稳定增收400万余元。
随着村集体经济壮大,连伯村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和民生服务:累计投入500万元硬化绿化道路,升级党群服务中心,新建高禖文化广场,安装路灯369盏……村庄更美、夜晚更亮、生活更方便。
乡风淳
文明风暖“百姓心”
大河奔流,文明绵延。沿着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河津段行进,一个个村庄掩映在绿树红花之中。整洁的村巷、文明的家风、淳朴的民风,与奔腾的黄河水交相辉映,勾勒出乡风文明带来的新气象,为“幸福路”点亮好日子注入精神滋养。
走进龙门村党建展览馆,2025年度妇女劳动模范榜上的7张笑脸格外动人。身披红色绶带的村民杨花在其中尤为醒目。这位35岁的农村妇女,用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诠释了孝老爱亲的真谛。婚后接连遭遇家庭变故——婆婆因脑梗去世,公公又突发脑出血瘫痪在床,面对困境,杨花毅然挑起照顾家庭的重担:全家搬入门面房方便照料老人,每天推着轮椅陪公公做康复训练,耐心安抚因病情绪失控的老人。“杨花这媳妇,没得说!”村民们朴实的话语,是对这位新时代女性最真挚的褒奖。
杨花的故事,是龙门村乡风文明建设的生动注脚。多年来,龙门村始终把乡风文明作为乡村振兴的“灵魂”,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同发展。法治建设上,每年邀请司法专家培训村级调解员,将大禹文化融入村规民约,通过广播、板报、微信群普及法律知识;生态建设上,20余年治理“三荒”,30支环保志愿队义务护绿,林木覆盖率达48%,昔日荒沟变身“生态绿廊”;文化建设上,依托党建展览馆、文化广场开展红色教育,举办大禹文化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村民生活。
“村里定期组织体检,党员还带头打扫街道,村子干净漂亮,我们生活很幸福。”今年78岁的村民胡天娥道出了龙门村村民的共同心声。
移风易俗树新风,文明暖流正浸润黄河沿线村庄。在太阳村,红白理事会制度广泛宣传,提倡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红事由3天缩为两天,餐饮由8顿减为5顿,取消豪华迎亲;白事严格执行5天安葬,限制乐队规模,不再进行祭奠表演。每有红白事,村委会均会派出人员监督指导,确保新风落地。
更具巧思的是,太阳村将传统文化传承与乡风文明建设深度融合,组建起200余人的“皮氏锣鼓”队伍。这支队伍不仅活跃在各类文化展演现场,打响地方民俗品牌,还义务为村民红白事提供表演服务,替代以往高价聘请的商业乐队,年平均为村民节省开支超12万元。
一条“幸福路”,承载振兴梦。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河津段的生动实践,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鲜活缩影。在这条“幸福路”的指引下,河津沿黄村庄正以产业兴旺为根基、以治理有效为保障、以乡风文明为灵魂,奋力书写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让黄河之畔的好日子越过越红火。
记者 王月文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