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阳光三资”照亮乡村振兴路

——河津市破解农村集体“三资”困局综述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8-28

“想了解村集体资产情况,现在扫码就能查,心里亮堂多了!”“现在村里的钱和东西处置越来越规范,咱也放心!”“每年都能按时领到分红,村里的每项收支都能看得见,大伙儿都高兴!”……村民们的心声,道出了河津市开展农村集体“三资”(资金、资产、资源)专项整治带来的新变化。

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对保障农民群众利益、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一直以来,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领域是农村基层干部违纪违法问题的易发多发领域。2024年,河津市持续紧盯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通过靶向施策、机制创新、数字赋能,不仅有效规范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乱象,杜绝了基层“微腐败”的滋生,更让沉睡的集体资产“活”起来,让群众的幸福感“实”起来,为乡村全面振兴筑牢根基。

直面痛点,打通“三资”问题“中梗阻”

走进河津市樊村镇西樊村,闲置多年的旧校舍如今已变身一家企业的办公场所,窗明几净,焕然一新。“这座旧校舍空了6年多,杂草长到一米多高,现在租给企业,每年能给村集体带来数万元收入。”西樊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任泽奇算起账来喜上眉梢。

这样的“蜕变”,正是源于河津市对农村集体“三资”突出问题开展的专项整治。

河津市有9个乡镇(街道)、125个行政村,农村集体资产总计43.43亿元,资金2.87亿元,各类土地资源63.12万亩。然而,多年来,“三资”管理中的合同不规范、财务混乱、资源闲置等问题,如同横在乡村振兴路上的“拦路虎”,严重制约和影响了乡村振兴的推进。

在河津市农村经济事务中心(以下简称农经中心)的档案柜里,一份《“三资”问题清单》记录着曾经的困局:有的土地以每年每亩50元的低价出租30年,远远低于市场行情;有的合同仅用一张稿纸写就,既无村民代表签字,也未公示;还有的厂房出租合同到期后,承租方“赖着不走”,村集体维权无据。

与此同时,由于会计监督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在实行会计委托代理记账后,因部分乡镇会计服务中心人员短缺、业务不精,导致白条入账、坐收坐支、跨年度入账、账证不符、漏记资产等问题频频出现;部分村校舍、厂房等长期闲置;村级工程存在预算不合理、招标不规范、合同漏洞多、管护跟不上等问题。“一边是资产‘睡大觉’,一边是村里债务高垒,没钱办事,群众意见大得很。”河津市农经中心主任杨敬红坦言,“这些问题不仅侵蚀了集体利益,更动摇了基层治理的根基。”

为彻底解决这些农村集体“三资”中的“顽疾”,2024年以来,河津市纪委监委牵头成立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专班,建立完善了《河津市农村工程项目管理办法》《河津市农村债务管理办法》等8项制度,印发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突出问题工作专项整治方案》和《农村闲置校舍、厂房盘活利用的工作方案》等22项方案。

为破解“上级热、基层冷”的整治难题,河津市构建起“市级督导、乡级落实、村级自查”的三级联动体系,市级层面,由市纪委监委牵头抓总,明确农业农村、财政等12个部门职责;乡镇成立专项工作组,每周汇总进度;村“两委”作为直接责任主体,挨家挨户摸排问题,构建起“周调度、月通报、季考核”的工作机制,确保每个环节都有责任人、每个问题都有时间表。

去年以来,该专班工作人员走遍河津市的9个乡镇(街道),针对台账不健全、债务过大等问题现场“开药方”。“以前觉得‘三资’管理是村里自己的事,现在有了市里督导、乡镇推动,想不认真都不行。”柴家乡农经站负责人说。

攻坚破局,打好“三资”整治“组合拳”

在河津市农经中心办公室,一份《“三资”问题整改台账》清晰标注出“三资”管理存在的各类问题:合同领域,13份低价出租合同、3份程序缺失合同被逐一列出;财务领域,18笔白条入账、11起坐收坐支问题标注着整改时限;工程项目领域,15个合同价与结算价不符的项目、11个未及时结转固定资产的工程清晰可查。

2024年以来,一场针对农村集体“三资”问题的“拉网式”排查在河津市展开。排查聚焦合同、财务、工程项目三大领域,实行“清单化+销号制”管理,对排查出的问题,不仅要明确责任单位和整改时限,更要“回头看”确保整改到位。

“不是改了就行,必须改彻底、不反弹。”专班成员拿出一份整改档案,针对某村的白条入账问题,不仅要求其重新开具合规票据,还追溯了资金流向,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批评教育。

合同整改现场,“较真”成了常态。在小梁乡,一份将集体厂房以每年1万元出租20年的合同被查出程序缺失问题后,村里通过第三方评估,发现市场价应为每年2.5万元。经“四议两公开”程序,重新招标后年租金升至2.8万元,20年可为村集体多增收36万元。对协商不成的“硬骨头”,则果断走司法程序。目前,已有31份合同纠纷进入诉讼阶段。

财务规范领域,“第三方代理记账+农经站审核”模式的推行,让“糊涂账”变成“明白账”。“目前,5个乡镇人员已到位,实现了岗位分离,各司其职,有效杜绝了不合理票据入账。”杨敬红表示,通过推行“第三方代理记账+农经站审核”模式,对每一张票据的合规性、用途真实性、程序完整性、权限合法性进行了逐项审核,少一关都入不了账。

工程项目监管也有了“新规矩”。村级工程项目“三级审核”机制建立后,目前已评审7个村级工程,为村集体节省资金1324042.29元,10个村的工程项目由第三方专业机构代理招标,杜绝了“人情标”。

数字赋能,筑牢“三资”管理“长效墙”

“叮!您村有1笔土地流转费未及时入账,请尽快处理。”收到省级农村集体资产监管平台的预警信息后,下化乡上岭村会计迅速登录系统核查。作为全省首批试点,河津市目前已实现省级农村集体资产监管平台全覆盖,4149份合同实现数据全录入、流程全追溯、风险全预警。

“目前,我们通过省级农村集体资产监管平台,全面实现了资金收支线上审批、资产交易动态监测。”杨敬红表示,为有效提高农村集体资产监管,平台设置了5个预警指标,并及时反馈给各乡镇(街道)和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预警提醒及时更新上传数据,做到风险早发现、早处置。

村民的“知情权”也通过技术落地。“三资公开码”微信端开通后,村民扫码就能查看财务报表、资产资源等各类信息。“虽然身处外地,但还是牵挂家乡的事情,现在有了这个‘三资公开码’,随时随地就能查看村务公开情况,村里最新的财务收支明细、土地流转合同、工程项目进度等一目了然。”在深圳打工的河津市阳村街道连伯村村民李先生说,“虽然在外打工,但通过扫码就能知道村里的钱花在哪了,心里很踏实。”

为进一步建立长效机制,推动“三资”管理规范化、数字化,河津市出台了《村级合同管理办法》《农村工程项目管理办法》等5个制度,明确合同签订“六步流程”、财务收支“四审四不”(审核票据、用途、程序、权限,不符不接收、不支付、不记账、不归档)、工程建设“五公开”(立项、招标、施工、资金、验收公开)。今年以来,20余名因合同款兑现不及时、入账凭证不合规的村干部被通报批评,“制度长牙”让规矩意识深入人心。

为了让基层干部适应数字化,河津市还下足了“绣花功”。组织农经中心相关业务股室工作人员和各乡镇(街道)农经站负责人到盐湖区等地“取经”,把先进地区的合同管理经验、财务公开做法“搬”回河津。

7月24日至25日,150余名乡镇(街道)农经站负责人和村会计参加业务培训,省市专家围绕财务政策、实操技能、风险防范“传经送宝”。培训会上,1300余本《河津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实用手册》发到乡村干部手中。“遇到问题翻手册,按图索骥不犯错”成了基层干部的新习惯。

整治成效正悄然改变着河津市农村的面貌。截至今年7月底,河津市排查整改各类“三资”问题80余个,解决群众急难愁盼25个,向纪委部门移交案件线索7个。

随着整治工作的深入推进,村集体经济的“钱袋子”鼓起来了,村民的获得感也强起来了,更多的节约资金反哺村级公益事业,一批闲置资产通过招商盘活。

更深远的变化在于基层治理的提质。“三资”管理规范后,干群矛盾少了,村民参与村务的积极性高了,党组织的凝聚力更强了,乡村振兴更有活力了。

从“糊涂账”到“明白账”,从“沉睡资产”到“增收活水”,河津市以“三资”整治为支点,撬动了乡村治理的深层变革,为乡村振兴铺就了坚实路基,为新时代基层改革发展写下鲜活的注脚。

记者 韩维元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