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社时间:2025-08-26
这是一片烙印着新四军抗战足迹的红色热土。1938年,新四军军部进驻安徽省宣城市泾县,叶挺、项英等在此指挥华中敌后抗战。
这里也是被誉为“宣纸之乡”的皖南小城,“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的宣纸,既承载着千年不辍的造纸记忆,更沉淀为这片土地独有的精神标识。
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宣纸研究所所长黄飞松介绍,1938年8月,新四军军部迁至泾县云岭。与此同时,曾是当地主导产业的宣纸产业因国土沦陷、交通不便等因素遭受重创,所有纸槽几乎停工,纸工流离失所,宣纸制作这门传统技艺也濒临失传。新四军军长叶挺等人为保护祖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不受损害,同时解决宣传工作的用纸难题,创办了“宣纸联营生产合作社”,既守护了宣纸制作技艺,又推动了产业发展。随着宣纸产业迎来“重生”,由新四军在皖南创刊的《抗敌报》有了稳定纸张来源,这份报刊在新四军内部乃至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敌后战场的宣传利器。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新四军对宣纸产业的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更为宣纸制作技艺的传承注入了活力。”黄飞松说。
如今,人们仍能在追寻新四军身影时找到宣纸的痕迹——在新四军军部旧址,叶挺等同志的房间内仍保留着当年糊在墙壁上的宣纸,天井漏下的日光经宣纸反射,让昏暗的屋子变得格外亮堂;在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内,由宣纸制作而成的《抗敌报》告别号原件保存完好,静静向后人讲述着那段难忘的峥嵘岁月……
一张薄如蝉翼的宣纸,在战争年代,承载着革命历史的厚重与民族文化的坚守;而在和平年代,这份匠心传承正焕发新的生机,成为一方水土向新而行的底气。
2006年,宣纸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泾县立足文化资源优势,跳出“造纸卖纸”的传统发展思路,推动宣纸产业与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深度融合,古老的宣纸又一次迎来“新生”。
走进位于中国宣纸小镇内的宣纸博物馆,展厅里,图文交织的长卷清晰铺陈着宣纸制作中浆灰、踏皮等108道工序,讲述着草檀粉身碎骨、百炼成纸的故事;非遗体验馆内,传承人的指尖在竹帘与纸浆间翻飞,游客们在驻足观摩制作工艺之余,还能亲手体验捞纸、晒纸、拓印等工序;舞台上,身着古韵服饰的演员们全情投入,正演绎着沉浸式新媒体互动表演《只缘身在纸山中》……
宣纸小镇负责人刘爽表示,“近年来,我们积极转变发展思路,从‘造纸卖纸’到‘以纸载文’,加快推动宣纸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如今,这里已成为中国向世界展示宣纸文化的窗口。”2024年,中国宣纸小镇游客量41万人次,同比增长64%,带动宣纸销售、文旅、文创、餐饮、酒店等相关产业就业约850人。
宣纸小镇只是泾县探索宣纸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如今,泾县全域正加快推动宣纸产业与红色文旅、节庆等跨界融合,激活古老非遗新活力。发布“纸墨古镇·红色记忆研学”旅游线路,将当地重要革命旧址、宣纸文化园等文旅地标串珠成链,使非遗探索与红色文化巡礼紧密结合……在泾县,千年文脉早已流淌成向新而行的澎湃动能,让这片土地成为一座没有屋顶的活态“宣纸博物馆”。 (新华社记者 何 晓 据新华社合肥电)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