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8-22
今年以来,我市将创建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示范区作为“一号工程”,通过建强基层党组织、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创新治理机制等举措,探索出一条符合本地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涌现出一批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
从芮城县学张乡斜口村的“菊花小镇”,到万荣县光华乡李家坡村的“桃园福地”;从盐湖区东郭镇的“农文旅现代大棚”,到平陆县张村镇窑头村的“黄河畔莲藕基地”……
这一系列成果的背后,是持续强化组织建设、推动产业多元发展、改善人居环境和培育文明乡风的系统性努力。
在党建引领下,运城正书写着共建共治共享的时代篇章,流淌着现代治理的温暖与力量。
强基固本
筑牢乡村振兴“桥头堡”
桃果丰收果农笑
“过去村里有些农户种植菊花,但产量较低、品质一般,难以形成规模化种植,导致价格上不去。”芮城县学张乡斜口村党支部书记封国梁回忆。转折始于该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方向明确后,村民仍有顾虑——一辈子种玉米、小麦,对菊花这个“新鲜玩意儿”心里没底。为打消顾虑,该村党支部决定“党员带头干,让群众看得见成果”。该村党支部委员李宁波和几名党员或扩大种植规模,或在自家地里带头试种。几年下来,菊花亩产收益比传统作物高了好几倍。
“村子要发展,党员得带头,支部得给力。”斜口村党支部多次组织党员干部外出考察学习,开阔眼界、解放思想,同时积极联系客商拓宽销售渠道,与村民签订价格保护协议,用实际行动赢得信任。
与斜口村相似,万荣县光华乡李家坡村的党建强基行动也在短短一年间改变了这个曾被定性为党组织作用发挥不明显的“后进村”。上级党委选派年轻干部董林洁担任该村党支部书记,吸纳4名产业能手进入村“两委”班子,构建起“头雁引领+能人集聚”的新型领导格局。
新班子上任后,首要任务是凝聚涣散的组织力——恢复主题党日制度,发放党徽和学习资料等,30余名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党组织凝聚力和感召力迅速回归。针对“白天忙果园、晚上才有空”的实际,主题党日调整至每月晚间8时30分,并提前通过微信群通知。
机制革新效果显著——村“两委”推出的“果园课堂”办起来了。据董林洁介绍,主题党日直接搬到田间地头,一年来举办超30场课程,涵盖果树修剪、农技实操、品种更新等内容,累计参与超1000人次。党员在实操中淬炼党性,在田垄间提升本领,“学以致用”的党课模式深受群众欢迎。
初秋时节,走进盐湖区泓芝驿镇乔阳村,街巷整洁,墙面宣传画色彩鲜明,老人在树荫下谈笑,返乡青年正帮忙收拾果园,忙碌与安宁交织的气息扑面而来。村民感慨:“这几年真是大变样了!”这正是乔阳村在村“两委”引领下实现共建共享的生动写照。
今年6月,乔阳村党总支荣获“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这个合并而成的村庄,下辖3个自然村,曾面临“人口多、人心散”的治理难题。上次换届后,村“两委”将抓党建作为第一要务: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组织生活制度。“合并村人口多,人心容易不齐。”该村党总支书记景胜东说,通过补强党总支班子、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吸收年轻党员等举措,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短短两年多,15名有文化、有能力的青年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凝聚力、战斗力显著提升。
如今,党员干部带头讲党课、参与村务、服务群众,党员身份感和自豪感被重新唤醒。老党员郑随朝说:“有了家的感觉。”村民也从“各打小算盘”转向“一起为村子出主意”,基层治理氛围焕然一新。
“4月不动产权证发放,让我们真切感受到‘大红本’带来的安心!”垣曲县长直乡西交村村民席红云提及党建引领的成果时感慨。当天,西交村村“两委”在垣曲县自然资源局支持下,组织进行农房房地一体确权颁证集中发放,确保宅基地和房屋产权清晰,给群众吃下“定心丸”。
西交村党支部书记陕正红介绍,今年村“两委”通过划细红色网格,落实“行政村-村民小组-党员联系户”三级组织链条,将党员责任和服务精细到每个角落。产业发展方面,创新“理论课堂+田间课堂”模式,村“两委”干部带头讲政策、传理念,种植能手和党员深入田间解决实际问题。每月“党员微论坛”“乡村振兴金点子”等活动同步增强带动致富能力。
在运城走访多个村镇的过程中,记者深切感受到,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与凝聚力直接关系一方发展、一方民心。哪里党组织强、党员带头作用好,哪里就产业兴旺、治理有效。
产业兴旺
打造富民强村“金钥匙”
粗布织就产业兴
永济市开张镇东开张村位于涑水河畔、黄河沿岸,这个昔日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小村庄,在村“两委”班子的扎实带领下,成功探索出本地振兴范本。
10年前,面对耕地盐碱化、传统农作物效益低的瓶颈,村“两委”干部大胆试水特色产业。该村党支部书记余艳平率先试种冬枣,掀起“盐碱地里种甜枣”的变革。“全村现有冬枣种植面积4500亩,形成产业后,就要做到种得好、卖得更好!”余艳平介绍,通过“枣业合作社+科技特派员+品牌电商”模式,逐步构建“种植-管理-加工-销售”全流程体系。打造“涑水红”品牌冬枣,借助直播、电商拓展销售,年净利超千万元,为枣农带来“人均增收超两万元”的积极效应。
东开张村还有一张“文化金名片”——非遗老粗布。走进按4A级景区标准打造的惠畅老粗布园区,织布机的“咔嗒”声与游客欢笑声交织成曲。这里集非遗生产、研学体验、销售于一体,去年累计接待研学团队超1.2万人次,带动300余名村民就业,年销售额突破1500万元。
闻喜县侯村镇峪口村地处海拔900米的焦山冲积扇平原,发源于山间的泉水富含硒、钾等矿物质,与肥沃沙壤土相遇,孕育出独一无二的紫皮大蒜。
“因水质土壤特性,我们村的大蒜密度好,捣成蒜泥24小时内不变色,是河南、山东客商争相收购的‘抢手货’。”该村党支部委员郭智慧说,这份自然馈赠离不开科学耕耘的智慧。过去,各家种各家的,蒜种杂、技术乱,客商压价。转折发生在村“两委”牵头成立大蒜种植专业合作社后,通过“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党员干部率先引进多种蒜种试种,最终选定“不长蒜薹、蒜头硕大”的优良品种。
“五六个蒜头就能称一斤,一亩地能卖小1万元。”蒜农王鹏勇蹲在蒜田里算账:每亩毛收入突破7000元,村“两委”新引进的兰陵四六瓣蒜产量高,每斤多卖3角钱。“合作社统一选种、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病虫害,省心又省力。”党建引领下,峪口村大蒜种植面积稳步增加,辐射周边村庄形成超3000亩产业带。
万荣县荣河镇周王村,油桃产业在村“两委”带动下成为“致富果”。通过引入科研专家授课,累计培训农民2000余人次,种植面积3200亩的桃树覆盖早、中、晚熟三大系列20余个品种。建成果业培训中心,推广习文果业专业合作社,形成统一品种、技术、收购、包装、销售的“五统一”模式。
“我家15亩油桃,虽然今年受天气影响产量不高,但咱村抱团发展,价格好得很,一年比一年强!”果农张友义提到的“抱团”,是周王村主导的桃果交易市场。这座集收购、冷链保鲜、快递物流于一体的市场,形成“田头市场+仓储保鲜+电商销售”新模式,年交易额达3100万元,直接间接带动周边15个村果农增收。
平陆县张村镇窑头村南临黄河、北靠中条山,种植条件并不优越。咋办?党员带头干!
窑头村将69名党员按区域划入网格,建立“党支部建网、党小组进网、党员入格”的治理体系,党员身影活跃在产业一线。果农赵智业流转60亩滩涂地种植蟠桃、油桃,成为“桃专家”,手把手教村民科学管护;该村党支部副书记赵立功引进新疆哈密瓜种植,市场供不应求,带动30余户村民稳定就业;种植大户毛小军在村“两委”协调下承包80亩滩涂地种植桃果,带动10余户村民就业。“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上,现在村里种啥都有人教和管!”该村党支部书记赵选恩说。
与农业村不同,盐湖区东郭镇农旅融合有声有色,文旅融合也别具特色。东郭镇党委、政府深入挖掘当地文化资源,将蚩尤文化、康养文化、掐丝珐琅釉画等元素融入旅游发展,打造出系列地域特色文旅项目。
雨后的“乡遇·刘范”民宿艺术村,小桥流水,曲径通幽,院落窑洞中,游客或小憩放松,或品茗喝咖啡,或手捧好书享受时光。几年前,刘范村村“两委”以“四议两公开”方式与北京乡遇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签订《刘范老村旧址承包合同》,改造搬迁腾空的刘家窑、范家窑自然村。项目对173亩土地上的88座宅院进行部分改建加新建,规划建设民宿度假、温泉理疗、田园娱乐、艺术游赏、乡野漫步五大板块。建设至今,“乡遇·刘范”民宿艺术村吸引20余名在外打工村民返乡就业。
斜口村的菊花、东开张村的冬枣、峪口村的大蒜、周王村的油桃……每一个特色产业壮大的背后,几乎都活跃着党员干部率先尝试、牵头组织的身影。他们不仅是政策的宣讲者,更是行动的带头人,用实实在在的成效赢得信任、凝聚合力。
治理有效
绘就宜居宜业“新画卷”
雨后刘范山水居
我市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中,不仅注重产业发展,更重视人居环境改善和乡风文明建设,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变化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开始。乔阳村村“两委”坚持“小切口服务大民生”,党员干部达成共识。随着一件件实事落地,村民在获得感中切身感受“村子变了”。
——人居环境改造。村“两委”将下水管网改造作为重点:分段施工、不扰民生,通过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层层议定,群众全程参与监督。
——基础设施升级。入村大路整治、1.5公里道路硬化、50盏太阳能路灯安装、文化舞台修复、广场硬化、小游园建设、党群服务中心改造……采访当天,几名村民在新修的广场上休憩,村民孙竹菊感叹:“路还是那条路,但感觉已耳目一新。”
——饮水难题破解。长期以来,乔阳村因处在管网末端,常年水压低、水量小。村“两委”自筹资金、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推动供水管网及户表改造工程。村民孙稳坤直言:“就是这届班子彻底改善了几千口人的用水问题!”
“过去村里垃圾乱堆、污水横流,现在处处是景,连墙体都是‘靓’的!”村民谢卫民站在门前,望着整洁的巷道感慨。这一蜕变背后,是万荣县荣河镇周王村村“两委”创新实施的网格化管护机制——以支部带党员、党员带群众,将全村划分为12个网格片区,每个区域由1名党员负责管护,吸纳6名符合条件的低收入村民组成村级专业管护队,负责公共区域环境打扫和绿化管护。
“过去环境治理是‘干部干、群众看’,现在人人都是参与者!”周王村党支部书记孙克强介绍,通过“会上讲、微信传”,村民“收拾屋子、打扫院子、整治村子”的主动性显著提升。更令人称道的是“垃圾不落地”创新模式。村里取消巷道垃圾桶,改由专业设备每日清晨定时转运。“起初村民抱怨扔垃圾不便,我们就用大喇叭宣传、组织党员干部带头示范,3个月后大家就适应了。”一名村干部算起经济账:“仅这一项每年节省设备采购和维护费用3万余元,村容村貌更是焕然一新!”
“环境是第一位的!”窑头村党支部书记赵选恩常挂嘴边。近年来,村“两委”将生态治理融入基层治理,以“责任区分片包干”机制,动员干部、党员、代表参与环境整治,让“共建宜居窑头”成为村民共识。
村南的黄河滩涂上,曾经的垃圾堆变成莲池,泥泞小路修成观光步道,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旁种上景观树。村“两委”还利用滩涂地资源,打造集莲藕种植、荷花观赏、农业采摘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如今,站在三门峡公铁黄河大桥下远眺,碧绿的莲叶与湛蓝的黄河水相映成趣,成为黄河岸边独特的风景线。
“下一步,我们要继续深化‘党建+产业+治理’模式,把窑头村打造成黄河岸边的乡村振兴示范村!”赵选恩望着忙碌的桃园和莲池,目光坚定。
乔阳村的下水管道改造、西交村的不动产权登记、周王村的“垃圾不落地”模式,无一不是从群众最迫切的需求入手,用一件件实事累积信任,一步步引导群众从“看”到“干”,真正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
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我市的探索说明,只有建强党支部、激活党员、带动群众,才能把治理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绘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乡村新图景。
记者 刘凯华
采访后记
4个月以来的深入基层,与其说是采访,不如说是一堂生动的“党建引领治理”实践课。
在窑头村黄河滩,莲叶接天、荷花映日,几年前这里还处处是垃圾。该村党支部书记赵选恩说:“环境是第一位的!”这句话简单,却折射出基层干部发展理念的转变——生态与生计并重,颜值与产值共赢。党员分片包干,群众主动参与,一起清垃圾、修步道、种莲藕,让滩涂成风景,也让风景变“钱景”。
在西交村,席红云手捧刚发下来的不动产证,脸上是掩不住的踏实与喜悦。一纸“红本”,背后是产权改革的突破,更是村“两委”主动作为、回应民盼的担当。他们把组织建在网格上,让党员走进农户家,政策宣讲在田头,服务落实在门口。
周王村取消垃圾桶推行定时清运,起初村民不习惯,干部就带头示范、耐心宣传,3个月后,“垃圾不落地”成了新习俗。这件事让我看到,治理创新难免遭遇不解,但只要方法得当、坚持推进,就能培育出新风尚。每一次座谈,每一个场景,都在重复一个道理:基层党组织有力,党员队伍有担当,群众就会有信心、有方向。党建做实了是凝聚力,做强了是竞争力,做细了是生命力——这就是运城基层治理实践带给记者的最深启示。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