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特色农业多点开花产品更丰富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8-22

丹霞红梨

金秋未至,果香已浓。走进运城大地,丹霞红梨、热带水果、巴旦木、食用仙人掌等在初秋的阳光下次第登场,汇成一幅多点开花、处处生机的丰收画卷。这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运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生动体现。近年来,盐湖区、临猗县等地着力培育适应市场需求的高品质农产品,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增效”转变,让特优产业成为乡村发展的新引擎。

在盐湖区龙居镇龙居村,丹霞红梨已进入成熟倒计时。平棚架上的枝条舒展,每颗果子都沐浴在阳光下,糖分比普通果子高出两成。果农王自新借鉴陕西猕猴桃的平棚架技术,反复试验枝条牵引角度,让果实避免划痕、形态周正。更值得一提的是,他放弃清耕除草,选择全园生草,让草木化作有机质滋养土壤,也让丹霞红梨的色泽与口感更佳。今年的果子还未成熟,老客户的订单便已提前一个多月付清。这种以品质赢市场的路径,正是农业供给侧改革在田间地头的具体落地。

在盐湖区龙居镇赵村的热带水果大棚里,百香果暗香浮动,甘蔗挺拔,芭乐、香蕉、木瓜枝叶舒展。大棚配备空气能、补光灯、水肥一体化系统和远程打药泵,让这些南方水果在北方安心落户。农场负责人张泽璞采用套种模式,让黑甘蔗与木瓜、芭乐共生,黄甘蔗与香蕉搭配,错峰上市、全年产出,每棚收益可达8万至10万元。科技与模式的创新,推动南果北种落地生根,成为近年来我市坚持发展“特优”农业的一大新亮点。

临猗县牛杜镇香落村的巴旦木迎来首次丰收。这种营养价值高、经济效益好的坚果刚挂果一周,就被外地游客采摘八成以上。巴旦木不仅能作为高端零食进入市场,还契合糕点加工的原料需求,吸引周边农户纷纷取经。这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适应多元消费场景的新品种,正不断丰富运城特色农业的“产品矩阵”。

在另一处采摘园,新农人薛娟洁让仙人掌走上了餐桌。她种植的可食用“宝塔”仙人掌叶片脆爽,可凉拌、可炒菜,还能加工成护肤品、保健品,经济效益多元。园内还种有钙果、西梅、八月瓜、东北大榛子等,形成集采摘、旅游、农业科普于一体的“农旅融合”模式。多业态叠加,不仅提升了土地附加值,也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从悬挂在平棚架上的丹霞红梨,到南果北种的大棚佳果;从走俏市场的巴旦木,到端上餐桌的食用仙人掌——这些遍布运城各地的特色农业项目,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下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如今的运城,正以多样的产业布局、丰富的产品类型,让“果篮子”更丰盛,让农民的“钱袋子”更鼓,也让特优农业的品牌形象日益鲜明。

记者 刘凯华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