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8-14
杨 云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睡眠问题逐渐突出,对睡眠药物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失眠者既怕药物依赖又渴望快速解决失眠;有的人甚至谈药色变,觉得睡眠药物不能用,用了就离不了,还会对身体造成严重伤害。
正确认识睡眠药物,需要跳出“特效药”的固定思维,可将其视为医疗干预失眠的一种手段,而非万能的解决方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正确认识睡眠药物。
第一,要明确诊断,先要排除甲亢、疼痛、呼吸暂停等器质性疾病导致的失眠。
第二,试着寻找导致失眠的原因,如生活压力过大、昼夜节律紊乱,不良睡眠习惯等。可以优先考虑失眠认知行为疗法来治疗,调整睡眠信念、作息规律化、切断床与焦虑的关联重建健康睡眠。选择失眠认知行为疗法,要选择正规医院睡眠科或精神心理科寻求帮助。
第三,通过失眠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后,睡眠仍是不理想,可以向精神专科医院寻求帮助,选择比较适合的睡眠药物,如入睡困难,可以选用短效药物(唑吡坦、扎来普隆、右佐匹克隆等);睡眠维持困难,可以选用中效药物(阿普唑仑、奥沙西泮、劳拉西泮等);伴有焦虑、抑郁,可以在睡眠药的基础上联用曲唑酮、米氮平及褪黑色素激动剂等。同时,要警惕特殊人群的用药,如孕妇、哺乳期妇女,绝大多数睡眠药物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需要大幅调整剂量。
第四,睡眠药物是医生短期干预失眠的强制手段,而非根治措施;睡眠药物的目标是帮助患者打破“失眠—焦虑”的恶性循环,为调整生活方式或接受行为治疗争取时间。睡眠药物严格遵守“最低有效剂量、最短疗程”,一般使用期限为2周至4周,避免连续每日使用;剂量从最小开始,而非每晚固定使用。
第五,睡眠药物使用过程中存在一定潜在风险及副作用。
1.依赖性与戒断反应:长期使用睡眠药物可能会导致生理和心理依赖,突然停药可能出现反跳性失眠、焦虑、震颤等戒断反应。
2.次日残留效应:出现嗜睡、头晕、注意力下降、记忆力下降、走路不稳,增加跌倒风险(特别是老年人)等。
3.复杂的睡眠行为:出现梦游、无意识进食等。
睡眠药是“救生圈”,在“上岸”后就要放下,不能“拖着在岸上走”,不然会造成不必要的负担。
真正的睡眠健康,源于对身心的细致照料,而非药物的短暂慰藉。药物可以是渡过难关的桥梁,但重建自然的睡眠节律才是长久之道。若你正在失眠中挣扎,不妨从今天开始记录睡眠习惯,小小的观察往往是改变的第一步。(作者系稷山县精神病医院主治医师)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