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轿子进化史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时间:2025-08-13

临猗县临晋县衙展出的轿子 记者 刘亚 摄

轿子,这一延续千年的代步工具,堪称中国古代的“豪华座驾”。

在秦汉时,无论是帝王出行还是平民百姓,都是以坐“车”为主。早期轿子的雏形,大多被用“舆”来命名。从甲骨文字形来看,“舆”字的字形是四只手围绕一只车轮,本意是合力造车的人。抬具出现后,“舆”字才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史记·平准书》记载,在一个大都市中,一年的车辆交易就能达到“轺车百乘,牛车千两(辆)”,却不见舆和轿的交易情况。只有在南方多山地区,“舆轿”才作为普遍使用的代步工具出现。比如《汉书》记载,汉武帝登基之初欲伐南越,军队“舆轿而隃领,拕舟而入水”,也就是坐着轿子翻山越岭,乘船渡水行军。由此可见,在道路条件比较好的情况下,“舆轿”的使用并没有那么普遍,只有在道路崎岖不平的地方,舆轿才能发挥它的优势。

那么“舆”和“轿”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为如现在私家车一样普遍使用的交通工具呢?魏晋南北朝之后,有关舆轿的记载增加,且出现了许多私人出行乘坐舆轿的记录。比如我们熟知的陶渊明,因为素有脚疾,所以即使经济条件只是“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每天穿着粗布短衣、吃了上顿没下顿),出行时也会坐一乘“篮舆”。随着晋室南迁,大量人口向多山的南方聚集,以往出行使用的“车”不再适用,能够适应山路的“舆轿”在整个社会上流行开来。梁武帝时,皇家交通工具中出现了“步舆”,并且“天子至下贱,通得乘之”,可见此时舆轿的普及程度。

进入隋唐时期,舆轿的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并且随着椅式坐具被广泛接受,舆轿也很快引入了这种“人体工学座椅”,提升了乘坐体验。同时,在唐初新城公主墓葬壁画中,出现了四周有遮挡的舆轿,这使乘坐时的私密性也大大增加。到这时起,舆轿才真正如今天的私家车一般,做到“私享静谧,品质之选”了。 (《国家人文历史》)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