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阳隅有“文”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8-09

镇文化广场上,“村BA”篮球赛场上的呐喊声与本土特色产品展销区的叮咚声此起彼伏;回坑村的烧烤夜市炭火正旺,滋滋作响的羊肉串裹挟着孜然的香气,吸引了八方食客;下丁村农耕文化展馆里,一件件老物件焕发新生,诉说着这片热土的峥嵘岁月……

“村BA”兴文体,夜经济促文旅,展陈馆聚文韵——闻喜县阳隅镇立足以文化塑魂、以产业筑基、以旅游引流,奋力蹚出一条历史与现代共鸣、传统与创新共舞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村BA”,文体发力

7月25日晚,阳隅镇文体活动中心灯火通明,锣鼓声、欢呼声响彻夜空。随着欢快的鼓点响起,首届“富亨迪杯”和美乡村篮球赛火热开赛。来自该镇15个行政村及镇机关的10支代表队100余名球员同场竞技,近千名村民将球场围得水泄不通,共同见证这场乡村体育盛事。

赛场上,球员们挥汗如雨,精准投篮;观众席上,加油声此起彼伏,整个球场化作欢乐的海洋。这场由镇政府主办、山西富亨迪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冠名的赛事,不仅展现了阳隅人的体育热情,还搭建了乡村振兴的新平台。

与激烈赛事相映成趣的是球场旁的特色展销区。古法酿造的柿子醋展台前,琥珀色的醋液在灯光下晶莹剔透,酸香中透着甘甜。“这是用百年柿树果实发酵的,现在通过电商卖到了全国各地。”阳隅镇党委书记杨青说。不远处,无铅玻璃制品流光溢彩,从水晶花瓶到餐具套装,这些优质产品正通过展销平台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这场精心策划的“文体+展销”融合活动,展现出阳隅镇“文化塑魂、产业强体”的发展智慧。开赛仅几天,就吸引游客超5000人次,带动周边民宿入住率显著提升,本土特色产品现场交易额突破80万元。干部群众喜笑颜开:“边看球赛、边逛市集,比过年还热闹。”

“我们计划建设特色产业园区,整合玻璃器皿、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打造区域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杨青说,“同时,还将发展观光工厂、体验工坊等新业态,推动产业与旅游深度融合,让游客不仅能买到好产品,还能体验其制作过程,感受文化魅力。”

夜经济,文旅脉动

入夜时分,回坑村车流汇聚,热闹非凡。村口曾经闲置的旧厂区里,烤全羊的香气四处弥漫,搭配着现捞的海鲜和两亩菜园直供的新鲜蔬菜,露天KTV的歌声与觥筹交错声交织,令周边游客纷至沓来、流连忘返。

回坑村的羊肉加工,得益于村里的3座现代化肉羊养殖大棚。这处占地7亩的养殖基地,存栏能力达1000头,目前饲养着200多头优质萨福克羊。与普通养殖场不同,这里的母羊享受着特殊待遇——30多亩的小牧场让它们可以自由活动,产出的羊肉肉质更加鲜嫩。

今年6月,立足自身优势和产业链条延伸作用,回坑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周学俊又投资数十万元,将闲置的玻璃器皿厂5亩厂区进行改造,创建“悟所味”烧烤店。通过“支部带动、产业联动、村民互动”的模式,将养殖、加工、餐饮、娱乐等环节串联成完整的产业链。养殖场为餐厅提供优质食材,餐厅又反哺养殖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目前,该店最高日销售额达1万余元,日均客流量约300人次,周末更是座无虚席。

“我们卖的不只是羊肉,还是一种生活方式。在我们烧烤餐饮的带动下,全村自发兴起不少夜间文化活动,群众精神生活极大丰富。”周学俊说,“下一步,我们还将同步推进儿童游乐场、7D影院和萌宠乐园建设。这些新项目将与30亩放牧草场形成联动,让游客既能体验牧羊乐趣,又能享受亲子时光,进一步丰富旅游业态,延长游客停留时间。”

展陈馆,文韵升腾

一台台老式纺车吱呀作响,仍在“纺”说着“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奋斗故事;斑驳的犁耙与精美的非遗草编隔空对话,串联起从农耕起源到文化振兴的完整脉络……

7月15日,太原科技大学“三下乡”团队的30多位学子来到下丁村农耕文化展馆,零距离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农耕,是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的文化根基。从最早的狩猎采集到定居种植,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节奏到“顺天应时”的节气制度,农耕不仅构筑了民族的生活方式,还塑造了我们的文化性格。作为革命老区的典型村庄,下丁村近年来深度挖掘本地农耕文化资源,打造了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下丁村农耕文化展馆。展馆占地500余平方米,从农耕起源到非遗草编,从传统工具到文化振兴,展现出晋南地区农耕文明的独特印记,也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中“以文化人、以文兴村”的典型实践。

文韵升腾,光前裕后,这种文化传承的创新实践在阳隅镇形成燎原之势。

无独有偶。在阳隅镇文化活动中心,占地200多平方米的乡村记忆馆,则通过差异化定位凸显独有的乡村文化特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闻喜花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玉米皮编织、闻喜剪纸,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和彩绘,悉数呈现。

置身展馆,百余件农耕器具正在演绎生动的乡村发展史诗:犁耙上的锈迹是大地书写的日记,斗斛的磨损刻录着市井交易的记忆。从国家级非遗闻喜花馍到县级非遗泥塑彩绘,三个可触摸、可体验的特色展区,全景式呈现着传统农事活动与乡村生活图景。

这些文化展馆绝非简单的陈列室,而是激活乡村的“文化芯片”。今年以来,阳隅镇各展馆接待游客达1万多人次,带动周边民宿、餐饮业蓬勃发展。革命主题剪纸、农耕元素书签等文创产品供不应求,印证着文化变现的无限可能。当学子们在英烈纪念碑前献上鲜花,当游客体验花馍、剪纸等非遗技艺,当村民在展馆讲解中重拾文化自信,一种融合红色教育、非遗传承、农耕体验的文商旅新模式已然成型,正在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持久而深沉的文化动力。

阳隅有“文”,生机无限。“我们将乘势而上,着力推动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转化,让阳隅成为展示闻喜县文商旅融合发展的亮丽名片,为全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阳隅力量!”杨青说。

记者 杨红义 杨 琳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