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河东映像>

盐湖与西湖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8-07

韩维元

盐湖风烈霜寒,苍茫深沉。西湖风月无边,烟波诗意。

盐湖是风中的“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是晴日的“日融池面烂生红,更有南山障碧空”;是雪后的“雪满琴台月,霜清鹾海风”;是四季轮回中定格的“千古中条一池雪”。

西湖是春天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是夏天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秋天的“楼阁参差霜叶红,湖光秋色画图中”;是冬天的“梅花送暗香,残雪照断桥”。

盐湖与西湖,一个在晋南的黄土塬上,一个在江南的水网深处,像中华文明的两枚印章,一枚盖在生存的底色上,一枚钤在诗意的扉页间,它们以不同的姿态,记录着人类与自然对话的两种模样。

盐粒里的文明刻度

盐湖的故事从一个字开始。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有一个特指运城盐湖的专用字——盬。运城盐湖出产之盐,称作“盬盐”,因为它是一种自然天成、不用加工炼制的大颗粒盐,或者叫“大盐”,又被叫作“苦盐”。正是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让历史选择了运城盐湖承担起孕育华夏文明的光荣使命。正所谓:“一池河东盐,半部华夏史。”

相传,黄帝、蚩尤为了争夺这一池盐而展开大战。蚩尤战死后,鲜血流入盐湖,将湖水都染成了红色,盐湖也因此被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这场战争不仅奠定了黄帝部落的统治地位,也为华夏民族的融合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标识。

4000多年前,舜帝在盐湖岸畔抚琴弹唱: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中条山的风,带着草木的温热拂过百里盐湖,为百姓解除了忧愁、带来了财富。

史料记载,运城盐湖所产之盐,早在商周时期就用于祭献和贸易。商代甲骨文中多次出现用以会意容器中盐粒的“卤”字,因为盐在商代不仅是调味品,更是祭祀品和维系部落联盟的战略物资。控制盐的部落,就能通过贸易获得粮食、青铜与人口,这便是“得盐者得天下”的开端。

到了唐代,盐湖采盐在生产工艺上较西周以来的“集工捞采”有了重大突破,出现了“垦畦浇晒法”,成为河东盐池生产史上一项划时代的重大变革,所产食盐行销地区扩大到今天的山西、河北、河南、陕西、甘肃等地的160多个县。唐大历年间,全国财赋收入为1200万缗。其中,盐利收入为600万缗,河东盐池的盐利达150万缗。

在河东池盐博物馆,有这样一件与盐湖有关的珍贵文物——《河东盐池之图》。图中盐湖之内,忙碌的盐丁不计其数,若“驱万夫于冰上”,他们手持各种工具,铲盐的、装筐的、戽水的、捞采的、扫集的……宛如一幅采盐版的“清明上河图”,不仅为我们呈现出一部栩栩如生的明代采盐“纪录片”,也为我们研究池盐文化、了解明代经济社会提供了重要史料。

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里写运城盐湖“朝取夕复,终无减损”。其实,哪有什么取之不尽?不过是一代代人把汗水滴进卤水里,与盐粒一起凝结成文明的基石。那些在盐湖边发生的战争与变革,本质上都是人类对生存根基的争夺。盐粒里藏着的,是饥饿与温饱的拉锯,是秩序与混乱的角力,是文明在粗粝现实中艰难生长的年轮。

作为中华民族先民最早开采盐的地方之一,运城盐湖以自然之力赋予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物质基础,以文化之根供给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源头力量,可以说,运城盐湖是集自然与人文之大成者。作为一座具有4600多年采盐史、70多年无机盐开采史的盐湖,运城盐湖的历史贡献可谓“未必光芒万丈,但始终温暖有光”。

而今,站在盐湖中禁门的城墙上远眺,中条山苍翠葱茏,盐湖水面波光粼粼,环湖绿道上游人如织,浅滩处的反嘴鹬在湖中游弋嬉戏……这是“退盐还湖”“还湖于民”在新时代的历史回响,是从“征服索取”到“保护共生”的现代文明启示。

当昔日的工业湖变为生态湖,那些凝固在盐晶里的时光,那些镌刻在碑石上的记忆,那些回荡在风中的古老歌谣,都在诉说着这片湖泊的新生——它不仅是大地的馈赠,更是文明的刻度,是晋南大地上永不褪色的历史印记,是运城人对山水相依、水城共融的美好愿景。

盐湖,不仅是一片湖,更是一部写在山水间的文明史,每一粒盐晶,都是生活的味道,都是时光蒸腾后留下的骨殖,都藏着中华文明的密码。

波光里的精神褶皱

西湖的故事,从一场疏浚开始。公元822年,白居易到杭州任刺史时,西湖已因淤塞缩小了一半。他带领百姓筑堤拦水,把葑草清除出湖底,让淡水重新充盈了这片洼地。他在《钱塘湖石记》里细细记载:“凡放水溉田,每减一寸,可溉十五余顷;每一复时,可溉五十余顷。”那时的西湖,首先是一座“水仓”,滋养着杭州的桑田与民生。

其实,千百年前,西湖的实用性远远大于观赏性,是杭州一城百姓赖以生存的母亲湖。西湖原是与钱塘江相连的一处浅湾,随着宝石山与吴山间湾口处的泥沙不断沉淀,逐渐变成一个独立的泻湖。湖东与钱塘隔出来的区域,即后来的杭州城。随着三面群山泉水的注入,西湖逐渐摆脱了江水的咸涩,成为天然淡水湖。

然而天然湖泊最大的敌人,就是因淤塞而沼泽化,最终消失。自唐李泌任杭州刺史开六井,引西湖甘水入杭州城,城与湖便不可分割。白居易首次对其进行了综合治理,不仅疏通了已阻塞的六井,使杭州城饮用水再度充沛,还在湖的东北角筑堤设闸,开发湖水的灌溉与助航功能。

离任前,白居易写下《钱塘湖石记》,立碑湖边,向后人详细说明蓄放西湖水的标准和操作步骤,还驳斥了种种所谓放水不利之说,并交代堤闸的管理与维护方法等,最后再次强调西湖对此地生活、生产的重要性,让后来者切记。此碑一立,对西湖是一个划时代的转变,西湖从此由天然湖变成了人工湖。

这种将自然与民生紧密相连的治理智慧,让西湖的美从来不是悬空的。此后一千多年,西湖虽屡受自然或人为的淤塞和侵占,但历朝历代均有人以“命脉”之由,将其保护和治理。

吴越国王钱镠拒绝术士填平西湖建设宫殿的建议,设“撩湖军”疏浚西湖;明代杨孟瑛疏浚西湖,触犯了权贵利益,甚至还丢了官;清代浙江主政官李卫、杨廷璋、三宝、阮元等均相继对西湖进行过疏浚,为“鱼米之乡”奠定了水利基础。

但西湖真正成为“精神地标”,是在大文豪苏轼笔墨里完成的蜕变。苏轼第二次到杭州主政时,西湖已“葑合平湖久芜漫”,他花了四年时间疏浚,用挖出的淤泥堆成了横贯南北的长堤,堤上种桃柳,架六桥,从此“望之如画图”。

他站在长堤上,看晨雾中的湖山如美人初醒,看雨中的山湖如烟似梦,看夕阳下的波光似胭脂晕染,写下了“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白居易与苏轼,两位文人完成了对西湖的“双重塑造”:既用堤坝与水闸让湖水安守本分,又用诗句为湖山注入灵魂。这种“治理”与“诗化”的双重协奏,让西湖从一片普通的湖泊,长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坐标。

此后,更多文人的驻足让西湖成了“诗的标本”。林逋在孤山种梅养鹤,写“疏影横斜水清浅”,把隐逸的情怀戏在了梅枝;柳永在钱塘门外的酒楼里写“东南形胜,三吴都会”,让市井的繁华融入湖光;李清照南渡后在西湖边暂居,“落日熔金,暮云合璧”的词句里,藏着乱世中对安宁的遥望……这些诗句像投入湖面的石子,每一圈涟漪都在扩大西湖的精神疆域。

西湖的“文气”从来不是刻意堆砌的风雅,而是无数人在湖边经历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沉淀成的一种集体记忆。就像断桥的雪,不只是自然景观,更是白娘子与许仙凄美爱情的象征;就像平湖秋月,不只是月光照水,更是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喟叹在时空中的回响。它的“文气”中有岳飞“精忠报国”的壮志豪情,有于谦“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洁,有梁山伯与祝英台“三载同窗情感切,十八相送对江别”的浪漫。

正是有了这些文人志士的精神赋能,让西湖的每一处景致都有了文化的注脚,让西湖的每一座山都有了故事,每一片湖都有了诗意,每一棵古树都有了传说,让西湖的每一滴水都浸着文化的气息,每一座桥都连着历史的脉络,也让中国文化有了最生动的载体。

时光里的湖山对话

盐湖与西湖,一北一南,一咸一淡,一粗一雅,一烈一柔。它们就像人类与自然的两种对话方式:盐池是深沉的叙述,一字一句都刻在大地的肌理中,讲的是生存的坚韧;西湖是轻柔的抒情,一词一曲都飘在风里,唱的是浪漫的诗意。它们在时光里各自生长,又在文明的深处相互映照,就像一南一北两本史册,共同讲述着中华文明与这片土地的故事。

为什么同样是湖泊,会孕育出如此不同的文化?或许答案就藏在它们的“性格”里。盐湖的卤水是咸涩的,带着一种粗粝与坚韧,这种特质让它成为文明的基石,支撑起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底色;西湖的湖水是甜淡的,带着一种温柔与包容,这种特质让它成为中国文化的精神家园,滋养着一个民族的情感与灵魂。

时间长河的洗礼,形成了盐湖与西湖各自独特的“文化基因”。盐湖从“集工捞采”到“垦畦浇晒”,再到如今的“退盐还湖”,见证了人类对自然的索取与敬畏;而西湖的景观从自然泻湖到人工雕琢,从私家园林到公共空间,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神髓和风骨。盐湖的“盐文化”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西湖的“水文化”则塑造了中国的文学、艺术、哲学。这种“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影响,让它们成为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人文的浸润,让两者超越了自然景观的范畴。盐湖的人文气息带着历史的厚重,从黄帝战蚩尤到盐铁官营,从猗顿贩盐到池神祭祀,每一个故事都与生存、财富、权力、国家紧密相连。西湖的人文气息则充满诗意的浪漫,从苏堤春晓到断桥残雪,从柳浪闻莺到雷峰夕照,每一处景象都关乎风月、艺术、精神与理想。如果说盐湖的人文是“硬核”的,那么西湖的人文则是“柔性”的,这种“刚柔并济”的人文特质,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

但盐湖与西湖的不同,并不是两个孤立的文化符号,也不是对立的互斥,而是中国文化“多元一体”的生动体现。盐湖的咸涩里,有过诗意的瞬间,西湖的柔波里,也藏着凝重的筋骨。这种咸与淡、刚与柔、实用与审美、生存与精神的融合,不仅赋予了各自所在地域以不同的文化内涵,也构成了中华文明既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的完整品格。

盐湖与西湖有着共同的生命底色,它们都是自然的馈赠,都在与人类文明的互动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盐湖的厚重与西湖的灵动,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丰盈画卷,盐湖的实用与西湖的审美,共同诠释了中国文化的价值追求。这种“同源异流”的特质,让它们成为解读中国文化的两把钥匙。

这种统一,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中国文化既有“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也有“造福一方”的智慧担当;既有“经世致用”的务实态度,也有“寄情山水”的浪漫情怀。盐湖代表了前者,西湖代表了后者,它们就像中国文化的两种体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生态,也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东方哲思。

盐湖与西湖,就像两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华大地上。它们的故事,是中国的故事;它们的精神,是中国的精神。无论时光如何流转,它们都将在岁月的长河里,继续流淌,继续诉说,继续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因为它们不仅是湖泊,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印记与精神原乡,是中华文明的永恒底色。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