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和事佬”和事记

——夏县南大里乡组织“土专家”巧解千家结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8-06

在夏县南大里乡的田间地头、农家小院,常能见到几位头发花白、精神矍铄的老者,他们是当地党委、政府特意请来的“和事佬”。他们中,有退休干部、老教师、村干部、本地企业家等,个个都是“南大里通”。他们不讲大道理,多用乡音俚语、本土习俗人情,四两拨千斤,把一桩桩拧成麻花的矛盾疙瘩,三下五除二解开了。

“老吕、老柴……来来来,乡党委给咱发聘书啦!”今年年初,南大里乡党委书记张志荣把5位“和事佬”请到一块儿,郑重地递上大红聘书。“这可不是虚名,”张志荣笑着说:“聘书是荣誉,更是责任!往后啊,咱这‘和事佬’名正言顺,得把咱这‘人熟、地熟、事熟’的本事,好好给派上用场!”原来,乡里不少退休干部回村后,张志荣看着这些人见识广、能力强又都闲不住,就琢磨着把他们组织起来,专门化解矛盾纠纷。

这些“持证上岗”的“和事佬”,归乡司法所和乡综治中心“统管”,平时就在本村“坐诊”,邻村有事也搭把手。每月,南大里乡综治中心都把当地法庭、派出所、司法所、信访办等八部门负责人聚在一起开“碰头会”,有啥“风吹草动”的纠纷苗头,一一进行登记汇总。大伙儿一起分析,哪些是“火星子”得赶紧扑,就派给村里的“和事佬”提前介入,把火苗摁灭在冒烟前。小事不出村,跨村纠纷专人管,实在解不开的“疙瘩”,再引导当事人去夏县综治中心或走司法诉讼途径。事情了结了,还得给转办部门回个话,形成闭环。

近日,记者采访了几位“和事佬”的调解故事,带大家共同听听他们的和事经。

堂兄弟换地起争执

“和事佬”丈量止纠纷

  今年夏天,三荷村老樊家闹出件蹊跷事。樊某的媳妇冷不丁地把樊某堂弟小樊告到了夏县人民法院。为啥?就为20多年前换的那几亩地。

时光倒回20世纪90年代分地那会儿,樊某跟亲哥的地挨着,可妯娌间不对付。他就找小他一岁的堂弟小樊商量:“兄弟,咱俩换块地种行不?我家那整块地有1.1亩。”小樊为难地说:“哥,我手头没这么大的整块。你看这块,只有不到8分地,这样我再搭那边3分地给你,你看咋样?”樊某同意了,两家就这么相安无事种了20多年地。

哪承想,樊某亲哥一去世,樊某媳妇拿着家里的土地确权证犯起了心思:自家换回的这块地只有0.78亩,没原来那块整地“实在”,亏了!憋着气,也没跟小樊言语一声,就请人写了诉状,交了50元诉讼费,把堂弟告了。

小樊接到法院传票,慌了神,自己没念过几年书,哪会写应诉书?赶紧跑到县司法局南大里司法所求助。值班的专职调解员吕运吉一听就说:“老哥哎,你俩这事,值当闹上法院?官司一打,总得有人掏那诉讼费不是?在咱这调解,一分钱不用花!”吕运吉立马给樊某打电话,并喊来吕全印一起帮着理事。

“和事佬”吕全印,曾在乡镇、县里当过干部,退休后回到老家三荷村居住。因为他人缘好,说话在理,村里谁家有个磕碰拌嘴,都爱找他评理。

吕全印不急着劝架,先带着调解员、原被告,去见了三任村民组组长,还找到了一位当年分地的老人。听大家说了原委后,樊某媳妇心里没了底,将信将疑。为了让她彻底清晰,吕全印招呼大伙儿:“走,咱下地,眼见为实!”

烈日下,皮尺一拉,地块一量,真相大白:土地确权证上写0.78亩的那块地,实际竟有0.8亩,加上后来补的0.31亩,樊某家实际种的地比他那1.1亩还多出一些!“老哥啊,你看,土地证上写得少,实际多着哩!你兄弟补的地,只多不少,你不亏!”吕全印指着量好的地块,对樊某说。

这时樊某媳妇倒骑虎难下了,诉状也递了,立案的费用也交了,要撤诉容易吗?“只要你两家调解好,撤诉的事我去处理!”吕运吉联系上主审法官,法官也正为这案子想招,诉前调解时当事人脸红脖子粗,事没调成。法官一听二话不说,开车拉着吕运吉就奔村里来了。堂兄弟俩握手言和,案子撤了,50元诉讼费也退了回来。

吕全印感慨道:“乡里乡亲的疙瘩,就得快刀斩乱麻,拖久了,就会变成麻缠事!”

发电项目牵出风波

耐心调处化解矛盾

长兴村的老李,早年包了村民组一片地,租金一直没交。没承想,后来风力发电项目,正好占了他包的地,补偿了2.3万余元。这下可炸了锅,居民组的人不干了。

“那是咱大伙的地,集体的,凭啥钱都让他揣兜里?”

“就是!地租都没交过,这钱就该拿出来分!”

几家人吵得脸红脖子粗,眼看要动手。住在邻村南北晋村的“和事佬”柴成贵闻讯赶来,像及时雨。“都消消气,消消气!坐下慢慢说,理儿越辩越明嘛!”柴成贵处事公道,他耐着性子听完两边倒苦水,心里有了谱。

“这么着,”柴成贵清了清嗓子,“修路占了地,人家补偿了2.3万元。可占之前,老李自个儿垫钱平整那地,花了2000元,这钱该咱集体出吧?扣掉这2000元,还剩2.1万元。这2.1万元,咱组里几户人家平分,大伙看行不行?”

这账算得明明白白,不偏不倚。吵吵嚷嚷的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没了话说,点头同意了。一场眼看要升级的风波,被柴成贵几句话说得烟消云散。

三告邻居愁未解

多方“会诊”事方了

前阵子,张某陈夫妇成了乡里的“信访大户”。他们因为宅基地,连着跟3家邻居打过官司。

乡综治中心赶紧把“和事佬”、法官、律师、调解员、村干部、张某陈家的亲戚等一干人,都请来“会诊”。梳理后得知:早先,张某陈破坏了邻居张某虎家的北墙,经派出所调解,赔了人家4000元,墙也补好了。可没过多久,张某陈两口子又告上法院,说邻居占了他们家25厘米宅基地。法院一审、二审都没有支持两口子的诉求,老两口不服,到处告状。

“和事佬”心眼活络,琢磨着:老两口这么闹腾,是不是还憋着上次赔那4000元的气?他私下找张某陈夫妇推心置腹地聊。果然!老两口对赔钱这事一直耿耿于怀。“和事佬”又转头去做邻居张某虎的工作。邻里一场,张某虎非常大度,同意把那4000元退回来。

本以为这下该消停了。谁知协议刚签完,张某陈夫妇又变卦了,他们通过网络找了个北京的律师,要继续告。“和事佬”不气馁,再次登门,还领着律师一起登门,掰开了揉碎了讲道理、讲人情、讲法律后果。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老两口最终彻底息诉罢访。

对于乡亲们之间的矛盾纠纷,张志荣看得透彻:“村民来告状,大多是‘借题发挥’,我们不能光听表面原因,反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实践证明,很多矛盾,根子往往埋在陈年旧怨里。咱‘和事佬’要做的就是破解人心的‘密码’,从纷繁复杂的说辞里,找到那把打开‘心锁’的钥匙!”

一纸聘书,赋予的是责任;一声“和事佬”,承载的是信赖。南大里乡的这些“土专家”,用最熟悉的乡音,讲最朴实的道理,把法理揉进乡情,将心比心化干戈。他们穿梭在村巷田埂,像老中医号脉,总能精准找到矛盾的“病根”,把那些纠缠不清的“麻绳”,细细捋顺。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有的只是田间地头的奔波、家长里短的劝导。正是这点点滴滴的“和事经”,汇成了乡村和谐的“平安符”。他们的故事,就是南大里乡最动听的“平安曲”。

记者 南 辽 张君蓉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