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8-06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运城的夜晚被升腾的烟火气点亮。入夏以来,中心城区黄河夜市、盬街夜市、御沁园美食生活广场等夜间消费场所人气爆棚,成为城市夜经济的生动注脚。
走访寻味,不难发现,这些夜市不仅满足了市民游客的味蕾需求,更成为城市活力的温度计、文化传承的新载体。在升腾的烟火气背后,是城市管理者、夜市经营者与诸多消费者共同谱写的“夜经济”发展新篇章。
城市活力的温度计
晚上8时许,黄河夜市已是人声鼎沸。空气中弥漫着烧烤、炸串、炒菜的诱人香味,叫卖声、欢笑声、锅碗瓢盆的碰撞声汇成一首生动的“夜市交响曲”。灯光映射下,一张张小桌旁坐满了品味美食、畅聊生活的食客。
“天越来越热,来夜市的人也越来越多,尤其周五到周日,忙得脚不沾地。”烧烤店店主王健民一边翻动着烤架上的肉串,一边说。据他介绍,入夏以来,店里的营业额比平时增长了近30%,特色炒菜和烧烤尤其受欢迎。
黄河夜市的火爆只是运城夜经济的一个缩影。在盬街夜市,近130个摊位绵延开来,日均接待人流量达上万人次;御沁园美食生活广场虽然不大,却汇聚了近300家商铺,已成年轻人打卡的新去处。这些数据背后,是城市夜间消费活力的集中释放。
对许多创业者来说,夜市是梦想起航的地方。在黄河夜市经营甜品摊的小张夫妇,去年下岗后靠在夜市摆摊重新找到了生活方向。“虽然辛苦,但一个月能有万把块钱收入,比打工强。”小张说。据不完全统计,中心城区各大夜市提供了数以千计的灵活就业岗位。
“夜市人气的回升,是消费信心恢复的直接体现。”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我市夜间经济规模同比有所增长,带动就业近万人,成为拉动消费回暖的重要引擎。
文化传承的新载体
夜市不仅是味蕾的盛宴,更是一座城市文化的缩影。在盬街夜市,这种文化特质尤为突出。
古色古香的建筑背景下,霍孝忠的桂花油糕摊前总是围满食客。“我们的油糕手艺是祖传的,外皮酥脆,馅料有枣泥、豆沙、红糖3种。”他一边熟练地制作油糕,一边向顾客讲述着这道传统小吃的历史。对很多运城人来说,这口油糕承载着儿时的记忆。
更令人惊喜的是,盬街夜市的古戏台上,鸣嘴相声、蒲州梆子等轮番上演,精彩的表演引得观众爆发阵阵欢笑声。“这里不仅小吃好吃,还能听相声和蒲剧,边吃边玩特别惬意。”游客姚女士的这番话道出了文化赋能为夜市带来的独特魅力。
“夜市是展示城市文化的重要窗口。”盬街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地方特色文化融入夜市经济,既丰富了市民的夜间生活,也为游客提供了了解城市的新途径。
对城市发展来说,夜市经济更是提升居民幸福感的重要抓手。“下一步,我们计划挖掘更多本地特色小吃,让游客在盬街就能品尝地道运城味道。”盬街夜市管理员王洋的话,道出了城市管理者通过夜市提升市民生活品质的努力。
不可否认,夜市品质的提升离不开政府的有力监管。有关部门通过规范摊位设置、加强卫生监管、完善水电消防设施等措施,为夜市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从黄河夜市到盬街夜市,再到御沁园美食生活广场,中心城区的夜市经济已从单一的美食聚集地,发展为集消费、就业、文化、社交等于一体的城市综合空间。
“夜市的热闹是一座城市健康有活力的表现。”有专家这样说,夜市经济的繁荣程度,往往反映着一座城市的包容性与生命力。在运城,这种包容性与生命力正通过不断升级的夜市业态得到释放。
(记者 景斌)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