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7-30
近日,62岁的张女士(化名)因妇科肿瘤放疗“后遗症”,被折磨得无法站立,体重仅剩72斤。运城市中心医院多学科诊疗团队迅速启动紧急救治程序,从营养科开展肠外营养支持改善身体状况,到通过阴道造影精准锁定病因——放射性盆腔损伤导致小肠阴道瘘,一场争分夺秒的生命救援,在精准高效的诊疗中有序推进。
放射性损伤
静默的盆腔“杀手”
盆腔放疗本是妇科肿瘤术后重要的辅助手段,但高能射线在杀灭癌细胞的同时,也可能对周边正常组织造成慢性损伤。这类损伤有“潜伏期”,可能在放疗后数月至数年才发作,张女士正是在放疗1年后出现了肠道并发症。
据介绍,放射性损伤的危害不容小觑,它体现在局部破坏与全身连锁反应两方面。射线导致盆腔组织渐进性缺血、纤维化,肠壁变得薄而脆,如同“纸糊的管道”,轻微摩擦就可能穿孔;膀胱、直肠等邻近器官也可能“受累”,出现尿血、便血等症状。而肠瘘引发的粪性腹膜炎可迅速引发感染性休克;长期营养流失导致患者免疫力暴跌,形成“虚弱-感染”的恶性循环。
面对“手术风险极高但不手术必死”的困境,结直肠肛门外科联合临床营养科、泌尿外科、麻醉科、手术室等多学科团队,为张女士制订了“阶梯式”治疗方案。前期通过两周的营养支持,患者的精神状态逐渐好转,体重达78斤,可自行下地活动,为手术创造了基本条件。
精准施治
在“雷区”中搭建生命通道
术中,泌尿外科首先在膀胱镜下放置双侧输尿管导管,以支撑和指示输尿管,防止术中损伤。结直肠肛门外科团队则采用“温和分离+精准定位”策略,结合术前的影像学检查,在腹腔镜辅助下逐步松解盆腔粘连。过程如同“剥洋葱”般艰难,但最终成功暴露了瘘口位置——距回盲部30cm的小肠壁有0.5cm的破口,与阴道残端相通。
手术团队随后实施了肠道重建与阴道加固修复。切除了受损肠段及放射线照射后活力不佳的肠段,然后进行小肠端端吻合。同时,游离大网膜组织,用健康大网膜覆盖阴道残端缺损,如同给“破洞”的管道加上“补丁”,既促进了愈合,又减少了阴道排液。这场耗时5个小时的手术堪称“显微级操作”,主刀医生事后形容:“就像在薄冰上修水管,每一步都要稳之又稳。”
重生之路
从卧床不起到重展笑颜
术后第3天,张女士恢复排气排便,阴道再无渗液,首次自主进食了米汤;第7天,腹部引流液正常,标志着修补基本成功,患者可以自行下地活动;第13天,她已能自行洗漱,在床上悠然看书,在楼道里行走,体重也升至84斤。
“现在终于能睡个安稳觉了,感谢医生把我从鬼门关拉回来。”张女士感慨。
据主刀医生介绍:“随着精准放疗技术的发展,这类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已从5%降至1%~2%,但早期识别与规范治疗仍是关键。因为抗癌是场持久战,我们既要打赢‘歼灭战’,也要筑牢‘防御线’,让患者活得更长、活得更好。”
专家提醒:盆腔放疗后需终身警惕迟发性损伤,一旦出现阴道异常排液、慢性腹痛、不明原因消瘦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