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7-28
古渠承担重任
改造势在必行
姚暹渠是涑水河水系中流域面积最大的一条支流,原名“永丰渠”,是历史上为保护盐池、运盐而修建的一条人工河道,开凿于南北朝后魏二年(公元505年),距今已有1500余年的悠久历史。后因隋朝大业年间,都盐史姚暹为保护盐池正常生产大规模整治而改名。它发源于夏县庙前尉家凹的王峪口沟内,经运城市城区、永济三娄寺至伍姓湖与涑水河汇集,总长86.6公里。
千百年来,姚暹渠见证了运城的兴衰变迁,维系着运城的经济命脉,为我市的农业灌溉和居民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水源保障。它不仅是运城城区防洪排涝的唯一通道,守护着日益庞大的城区免受洪水威胁,同时也是城区的一道水生态景观带,在城市生态调节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面积不断增大,渠中过水流量加大,导致姚暹渠(中心城区至伍姓湖段)超标准运行,而姚暹渠下游段均为土质地上悬河,随时都有洪水漫堤决口的危险,直接威胁着沿河村庄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为提升城市韧性,筑牢安全防线,姚暹渠改造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市委、市政府果断拍板,实施姚暹渠防洪能力提升改造工程,对姚暹渠城区段干河以下渠段进行拓宽改造,起点为运城市站北调节池,终点至伍姓湖。
此次改造工程旨在提升姚暹渠的行洪能力,解决中心城区的排涝问题,同时改善沿岸的生态环境,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施工分段进行
抢抓时间节点
姚暹渠盐湖区段改造主要建设内容:修建堤顶道路47.402公里,新建跌水1座、改造交通桥15座,干河新建暗涵0.116公里。姚暹渠永济市段建设内容分两段:一是姚暹渠至排水总干渠18.851公里,设计流量40.44立方米/秒;二是排水总干渠至涑水河段1.547公里,设计流量65.83立方米/秒;修建堤顶道路37.65公里,改造桥梁16座、新建土桥分水闸1座等。
项目2023年立项,2024年12月20日全面开工,主体工程必须赶在汛期来临之前完工,建设工期仅有短短5个月。
然而,改造工程规模如此浩大,时间又如此紧迫,该如何推进?
回答是:工程由盐湖区、永济市组织实施,两段改造同步进行,共同构建起运城城市防洪排涝的坚固防线。8个施工工段参建人员争分夺秒,与汛期赛跑;建设单位实行日报告和周调度制度,每天通过信息群了解掌握工程进展,及时解决问题;每周组织施工、监理、设计、建设四方的工作人员沿渠观摩,从安全到进度,从质量到细节,每个环节严格把关。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姚暹渠盐湖区段2025年4月30日主体工程完工,目前具备通水条件。姚暹渠永济市段2025年4月30日主体工程完工,已全线通水。
在盐湖区茂盛村村口的姚暹渠盐湖段施工现场,记者看到:渠道已全线通水,工人们正在有条不紊地开展生态护坡工作。
“目前姚暹渠生态砖铺设共分8个工段进行。按照规划,待汛期结束,渠堤土层充分沉淀后,将进行渠堤路面的硬化作业,让群众交通出行更加安全畅通。”运城市水利工程建设局有限公司三工区二工段现场负责人王伟说。
攻克艰难险阻
技术护航质量
姚暹渠防洪能力提升改造工程面临着诸多施工难点,如施工段桥、涵较多,分水闸建设难度大,施工期间中水和雨水的排放等。然而,施工单位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而是积极采取措施,攻坚克难。
盐湖区作为项目实施主体,为解决施工期间中水和雨水的排放难题,多次召集相关部门实地调研,制订了科学的排水方案,成立排水应急小组,确保施工期间排水顺畅、安全。
城东的中水原本计划汇入鸭子池,但鸭子池改造后容纳量有限。施工工期内,城东污水处理厂每天要产生的中水通过姚暹渠流出。姚暹渠实施改造必须无水作业,怎么办?只有新铺设施工导流管道,疏通城中雨水入常硝渠的所有通道,将上游中水和雨水截流导入常硝渠。2024年12月20日,常硝渠率先完成改造,2025年1月15日,城市中水正式导入常硝渠,姚暹渠在无水的条件下,施工工作面全线铺开,投工建设。
施工过程中,征地、拆迁等问题也接踵而至。盐湖区创新采用“政府主导+村集体参与+群众监督”的管理模式,市、区、乡、村四级联动,成立工作专班。这一举措成效显著,实现了征迁“零上访”、施工“零阻挠”。在设施迁移方面,供电公司、铁路部门、供气、供热、移动、联通、电信等多家单位积极配合,迅速完成了电杆、线缆、管道的迁移工作。
在桥梁和涵洞改造方面,由于桥、涵数量众多,分布范围广,施工场地狭窄,给施工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施工单位合理安排施工顺序,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和设备,减少现场施工时间,提高施工效率。同时,加强与交通部门的沟通协调,合理安排交通疏导方案,确保施工期间道路的正常通行。
改造中的姚暹渠,处处浸润着建设者们的智慧与汗水。渠道因地制宜,考虑到周边基本农田的限制,采用了梯形和复式两种断面形式。梯形部分是常见渠道设计,保障了排水功能和渠道稳固,而复式断面部分下面为矩形、上面为梯形,既满足了水利需求,又最大限度减少对农田的影响。
改造惠泽民生
带动经济繁荣
“你看这渠修得多展样!以前的渠又浅又窄。前几年还发过水,淹了不少农田。我们这片种梨的农户多,要是被水淹,损失大得很!”茂盛村村民昝春江指着不远处说,“前面那片地叫滩地,单从名字上就知道洪水多年来对这片土地的影响。”
据了解,改造后的渠底由原来的3米~5米,拓宽至9米~10米,渠口由原来的12米~15米,拓宽至17米~21.6米,设计流量由原来的15立方米/秒提高到40.44立方米/秒。姚暹渠防洪能力提升改造工程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协同向好。
在社会效益方面,它将显著提升姚暹渠的行洪能力,有效解决中心城区的排涝问题,为耕地农业生产及沿渠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坚实保障。同时,工程的建设也将改善当地的交通条件和居民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在经济效益方面,姚暹渠行洪能力的提升将减少洪水对农田和基础设施的破坏,降低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的损失,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在生态效益方面,通过渠道拓宽、清淤和绿化等措施,将改善姚暹渠的水生态环境,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恢复河道的生态功能。堤防的绿化将增加绿地面积,美化周边环境,为居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以前渠上的桥很窄,很不好走,会车都是个麻烦事。这刚修的桥变宽了,出行方便了。”茂盛村村民芦竹芳说,“以前渠里的水味道很刺鼻,现在就没有啥味道。”
此外,姚暹渠的改造还将为运城的旅游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游客们可以沿着渠畔的道路骑行或漫步,领略运城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沿途的村庄和景点也将因姚暹渠的改造而得到更好地发展,带动当地经济的繁荣。
姚暹渠改造工程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它承载着运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随着工程的逐步推进,这条古老的河渠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未来,姚暹渠将成为运城城市防洪排涝更坚固的一道防线,守护城市的安全。同时,它也将成为一条生态景观带,为城市增添一抹亮丽的风景。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