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7-25
□朱青龙
涧西魁星阁
在姑射山石门峪口,有一个宛如世外桃源般的小山村——新绛县泽掌镇涧西村。暮色如同轻柔的纱幔,缓缓漫过这个宁静的村落,将其温柔笼罩。而位于村东南隅的魁星阁,恰似一方被岁月精心打磨的古砚,静静承接着天光云影。
这座始建于1815年的三层重檐歇山顶建筑,青砖灰瓦间镌刻着百年时光的印记,飞檐上的惊鸟铃轻颤,似在叩响往昔的文化清音。当我的指尖抚过斑驳的砖墙,便知隐匿在梁柱间的楹联,是魁星阁跃动的鲜活心跳。
(一)
踏入半圆形拱门,脚下的砖梯蜿蜒而上,仿佛是时光铺就的通道。底层的青砖沉稳如史册,每一块都承载着岁月的重量,似在默默诉说着魁星阁的过往。沿着砖梯拾级而上,来到二层,回廊的方石立柱稳稳托起斗拱飞檐,犹如历史的巨人伸出坚实的臂膀,守护着这一方文化圣地。褪色的壁画上,中间的飞龙与两旁的荷、禾、菊、竹依然保持着百年未改的风骨,它们似乎在等待着有缘人来解读其中的奥秘。而此刻,我们的目光也随着建筑的攀升,探寻着那些与建筑紧密相连的楹联。
北侧献门楹联
沿着陡峭的木梯攀至三层,彩画斑驳的檩枋间,龙头吞脊昂首向天,檐角的惊鸟铃在风中轻吟,这叮咚之声,恰似古人笔下流淌的诗韵。站在这三层高处,环顾四周,魁星阁的建筑特色尽收眼底,而门柱间,楹联如璀璨星辰般镶嵌其中。
魁星,作为北斗七星的前四颗星辰化身,自古便被读书人奉为文运之神。从东汉“奎主文章”的记载,到各地魁星楼里虔诚的祈愿,这个文化符号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涧西村的魁星阁更是神奇,自它落成,此地便名儒辈出,文人墨客如繁星闪耀,直至今日,这里依然是远近闻名的文化之乡。这座阁楼,仿佛一个神秘的磁场,吸引着无数求知若渴的灵魂,也孕育出了那些镌刻在梁柱间的绝妙楹联。
(二)
站在北侧献门前,看着那副“诞降周廷司禄命;神灵清代典文衡”的楹联,思绪仿佛随着眼前的建筑一同穿越回了古代。魁星阁的建筑历经岁月沧桑,却依然屹立不倒,就如同这楹联,跨越时空,始终闪耀着光芒。上联溯古,仿佛看见西岐大周的星辰下,魁星执掌禄命的身影,而此刻,我们站在这承载着历史的建筑前,似乎能感受到那遥远时代的神秘氛围;下联述今,点明清代魁星对文运的主宰,这与魁星阁作为文化象征的地位相呼应,它见证了不同时代人们对文运的尊崇与期盼。横批“凝秀”二字,恰似一滴浓墨,晕染出这座阁楼汇聚天地灵秀的神韵。魁星阁的飞檐斗拱、青砖灰瓦,无一不是天地灵秀的凝聚,而这楹联则将这份灵秀以文字的形式展现得淋漓尽致。每一次驻足于此,都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深邃在字里行间流淌,与眼前的建筑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百年壁画未改风骨
“十七世传承名教;千百年启佑斯文”,这副楹联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涧西村传承与文化延续的密码。当我们抚摸着魁星阁二层回廊的方石立柱,感受着岁月留下的痕迹,便能更深刻地理解这楹联背后的含义。十七世的坚守,千百年的庇佑,魁星阁见证着一个村的村民对名教的尊崇,也守护着一方文脉的绵延。这建筑的每一块砖石、每一根梁柱,都承载着这份传承的使命,与楹联一同诉说着历史的故事。它让我们懂得,文化的传承并非一朝一夕,而是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接力与坚守,就如同魁星阁历经百年风雨,依然屹立不倒,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文化信仰。
“尊古圣书垂文章规范;重先贤字立学问法程”,此联字字珠玑,道出了传统文化的根基所在。站在魁星阁内,看着那些古朴的建筑装饰,仿佛能看到古人在这里研读经典、追求学问的身影。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应回归经典,从古圣先贤的智慧中汲取养分,让那些历经岁月淘洗的文字,成为我们写作与治学的指南。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更是对知识的敬畏。而魁星阁这座建筑,就像是一本立体的历史书籍,与楹联相互配合,向我们展示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
南侧的“孝友克敦十七余世;春秋两祭亿万斯年”,将村风美德与信仰祭祀融为一体。当我们站在魁星阁南侧,感受着阳光洒在身上的温暖,便能联想到村落祭祀的庄重场景。孝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十七余世的传承,让这美德如陈酿般醇厚;春秋两祭,寄托着人们对魁星的敬仰与祈愿,也象征着文化的生生不息。魁星阁的建筑在这里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与楹联一同见证着村落的发展与变迁,让我们感受到血脉相连的力量。
西侧的“风雨奏清音书声琴韵;云山供远望鸟语花香”,则为我们勾勒出一幅诗意盎然的画卷。站在魁星阁西侧的回廊上,凭栏远眺,风雨声、读书声、琴瑟声交织成一曲天籁,云山之间,鸟语花香,宛如世外桃源。这让我想起陶渊明笔下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喧嚣的尘世中,魁星阁为人们提供了一片宁静的精神家园,得以远离浮躁,静心读书,聆听自然的声音。而这楹联与建筑的结合,更是让这份宁静与诗意得到了升华,建筑成为这幅画卷的背景,楹联则是画卷中的点睛之笔。
东侧“文教衍微垣功能垂世;魁名通紫阁德可配天”,将魁星阁的文化教育意义推向了极致。当我们仰望魁星阁东侧的飞檐,仿佛能看到魁星之名通达天庭的景象。文教虽始于细微,却能泽被后世;魁星之名,通达天庭,其德可与天相媲美。这不仅是对魁星的赞美,更是对文化教育事业的崇高礼赞。魁星阁的建筑在这里成为文化教育的象征,与楹联一同提醒着我们,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教育的使命是神圣的。
(三)
当最后一缕夕阳为魁星阁镀上金边,檐角的惊鸟铃仍在悠悠作响。这些镌刻在梁柱间的楹联,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文化传承的纽带,更是魁星阁的灵魂所在。它们与魁星阁的建筑紧密融合,穿越时空,与每一个驻足聆听的人对话,诉说着“崇文重教”的古老信念,传递着对知识、对文化的无限敬仰。
在这古韵书香中,魁星阁如一位永恒的守望者,守护着一方文脉,也守护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后人,在文化的长河中,溯流而上,追寻那永恒的光芒。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