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河东映像>

君无戏言:一片桐叶传承的信义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7-23

□记者 薛丽娟 文图

在日常生活或是影视剧激烈对峙的场景中,“君无戏言”这句话常常被提起,一下子就让话语多了份庄重。其实它和“君子一诺千金”“一言九鼎”表达的意思相近,都藏着古人对诚信和承诺的看重。那么,这句大家常说的话,到底从何而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寻“君无戏言”背后的故事和智慧。

“君无戏言”的典故,得从西周时期的一片桐叶说起,《吕氏春秋·重言》和《史记·晋世家》里都记载了这件事,说的是叔虞封唐的故事。

唐叔虞是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的弟弟。当初,周武王和叔虞母亲欢宴时,曾梦到天神说:“我让你生个儿子,名字叫虞,将来把唐地(今闻喜一带)赐给他。”后来夫人生子,婴儿掌心果然有个“虞”字,故取名为虞。

公元前1043年,周武王离世,成王继位。彼时唐地发生内乱,周公趁机出兵灭唐。一日,成王和叔虞玩耍,成王将一片桐树叶削成了珪的形状——珪是古代诸侯朝见天子时所持的玉板,象征着权力,并递给叔虞说:“用这个分封给你。”本是孩童间的玩笑话,可旁边的太史官却认真起来,当即请求成王选定吉日,正式封叔虞为诸侯。成王忙解释:“我只是跟他开玩笑而已!”太史官史佚郑重回应:“天子无戏言!只要说了,史官就会如实记载下来,还得依礼进行祭告、奏乐、办宴,履行册封程序。”听了这话,周成王就真的遵照礼法,将唐地封给了叔虞,叔虞也因此被称为唐叔虞。

这就是有名的“桐叶封弟”。一片桐叶,本是孩童嬉闹的玩具,却因一句戏言被郑重记载于史册;一场玩笑,本可随风而逝,却化作奠定晋国根基的分封盛典。叔虞受封后,勤勉治政,后其子迁都晋水旁,改称晋侯。晋祠就是为纪念这位晋国始祖唐叔虞而建。

一片桐叶,封的是土地,传的是信义。看似一件小事,却把“天子无戏言”的庄重和诚信体现得明明白白,也让这一传统理念清楚地传了下来。君王的言语不仅是个人表达,更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一旦出口就具有制度约束力。

随着社会演进,“君无戏言”的内核不断拓展,慢慢超出对掌权者的要求、对君王的告诫,而成为全民性的普世道德准则。正如“人言为信”的造字智慧一样,它提醒着所有人:谨守诺言、言出必行。无论身份是天子王侯,还是平民百姓,说话都要有分量、守信用,答应别人的事就得办到。

历史上不少典故,都是“君无戏言”这一重诺守信精神的延续和践行。战国时商鞅“立木为信”,在城门口立了一根木头,说谁能搬到指定地方就给重赏,最后真的兑现了承诺,这才让百姓相信新法能推行;秦末的季布特别守信,人们都说“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留下了“一诺千金”的美名;还有“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老话,其实都是在说重诺守信的难得。

文人墨客也常以诗词推崇、传颂信义之美。李白就写过“海岳尚可倾,吐诺终不移”,意为大海能枯,山岳能倒,可许下的诺言要像石头一样坚定;杜甫的“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虽没直接提承诺,但藏着对国家之间要守住边界、信守和平约定的期盼;王安石的“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强调立信是治国理政的关键。从个人品德到国家大义,这些诗句传递的“重诺”精神,与“君无戏言”的内核一脉相承,都在告诉我们“说到做到、一诺千金”的可贵。

穿越千年,放到今天,“君无戏言”依然有重要意义。企业做生意、个人交朋友,只有守诺重信、说到做到,才能处好关系、得到尊重,让友谊和信任越来越牢固。对国家而言,更是对人民的担当、对世界的责任。对内,“为人民谋幸福”不只是承诺,更是实实在在的行动,这样才能赢得民心、稳住根基;对外,国家一直坚持“言必行,行必果”,遵守国际公约、履行合作约定,展现大国形象。

以古为镜,以信立身,“君无戏言”这句古训不该只停留在故事里,而应融进我们日常的“说到做到”,化成每个人心中坚守的信念。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