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7-21
□杨勇全
人们习惯在自己知道的事物上发表不知道的看法,且乐此不疲。近日校园内那棵有着40余年树龄的白杨树被伐,引来不少不知情的居民议论纷纷。
乙巳蛇年小暑前夕,骄阳似火。在一阵刺耳尖利的电锯声中,校园西侧锅炉房前那棵伫立近半个世纪的大杨树,终究还是倒下了,如同一位见证学校发展壮大的老者,悄然闭上了眼、停止了呼吸一样,令人唏嘘不已。
这棵杨树挺拔高大,枝繁叶茂,树身逾10米,从顶到底布满裂纹,如同条条青筋暴起,堪比肩四层楼房。树围近两米,一个壮年人揽不住,树冠覆盖范围约30余平方米,多半枝条密匝匝舒展在锅炉房顶,遮挡骄阳,该树仿佛成了小屋不折不扣的“保护伞”。
这是黄土高原上极普通极常见的白杨树。它不是钻天杨,因其长叶子前会吐出来一嘟噜一嘟噜麻絮絮,钻天杨则不吐絮。它也不像毛白杨,因麻絮絮脱落即长出嫩叶,不同毛白杨那样,麻絮絮变成青絮絮后脱落,才长出叶子。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每年二月二春雷响起,这类杨树似乎一夜之间努出串串麻絮絮,状若毛毛虫,垂挂枝头,招摇一番,渐渐随风坠落。此种状态往往保持一个月,学校保洁人员也跟着忙碌起来,清明基本落光,慢慢鼓出新叶,初呈浅白色,渐渐变碧绿。
入夏后,大树浓荫如盖,一片葱茏,密密麻麻的叶子交错纵横,筛下斑驳的碎光。体育课上,学生总爱偷偷躲到树下蹭凉;后勤师傅搬个马扎坐在树荫下修理桌凳;下课的老师也时不时来此读书看报、交流学术……这棵大树就这么不卑不亢,默默付出,始终释放生机和活力,为大地奉献绿色和阴凉。从芒种开始,偶有早衰的叶子零星凋落,如同离乡的游子,开始天涯孤旅,四处飘零。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一入秋季,树叶一天比一天枯黄,纷纷飘落,就这样今天落两片,明天落三片,霜侵雨打,秋风扫落叶,大面积簌簌坠落。等到西风吹落最后一片叶子,就到了大雪节气,杨树脱去繁华的外衣,露出铁青色躯干,抖落风尘,静静休眠,养精蓄锐,期待来年的复苏。
8年前,嫩叶初绽,我来到学校务工,住在锅炉房,与巨杨为邻。那些相伴的日夜,它俨然一位忠诚卫士,为我站岗放哨、抵挡风霜酷暑。虽说半年的落叶带来不少麻烦,尤其落到屋顶的,隔三岔五被狂风吹起,钻入死角旮旯,不便清理。可巨杨伐倒后,屋内立竿见影亮堂许多,但太阳一出来,失去巨杨遮挡的室内就热比蒸笼。
岁月如歌,40多年一晃就过去,大树与房屋早融为一体,檐板已嵌入树干10厘米,致使树干向两侧邪长,紧紧包住檐板。特别是一刮大风,树撼房屋,屋内墙壁脱落,安全隐患日渐凸显,这直接决定了它走向毁灭的宿命。
退休教师梁启家回忆,这棵树栽于1981年,当时学校还叫西郊学校,“三杨”(校长、书记、教导主任均姓杨)主事,那次一共植树100余株。后来,随着校舍不断升级改造,绝大多数杨树在建设中相继遭不虞之斧钺。这棵是幸存者之一,长得最粗最壮。如今在两座教学楼之间,还挺立着6棵大树昂扬向上,与四层高楼房抢阳光争高低。
这棵大树诞生于改革开放初期,挺立校区接近半个世纪,目睹了校名从西郊学校到红旗西路学校,再到盐湖区实验初级中学,直至现在的运城中学教育集团实验校区的更替嬗变,见证了学校一步步发展壮大。树身的累累疤痕,铭记着学校的探索步伐和光荣历史。
风吹过空荡荡的锅炉房前,仿佛还能听到巨杨的轻轻低语,这是一场不得不有的告别。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