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7-23
本报记者 张君蓉
“能安排理想工作,但需要打点费。”这样的“热心话”,让河津市民宁某损失了13万元。更令人震惊的是,骗走钱财的“崔黎明”,竟是一名潜逃23年的拐卖妇女儿童案在逃人员!近日,河津市公安局抽丝剥茧,通过一条“名字含‘恩’、父亲去世”的细微线索,成功将这名犯罪嫌疑人抓获归案,一举破获诈骗案与23年积案。
轻信“托关系”找工作
13万元打了水漂
今年6月28日,河津市公安局接到市民宁某报警:“崔黎明”以“有关系能安排理想工作”为由,先后索要13万元“打点费”,得手后却失联了。宁某回忆,“崔黎明”自称盐湖区人,谈吐间透露出“社会资源丰富”,还展示了身份证件获取信任。然而,钱款交付后,对方手机、微信全部停用,仿佛人间蒸发。
接警后,民警立即展开侦查,却发现“崔黎明”提供的身份证件系伪造,所有通信工具均已停用,线索几近中断。“嫌疑人刻意隐藏身份,给侦查带来很大难度。”办案民警坦言。
面对困局,民警转变思路:既然“崔黎明”主动暴露“关系硬”的“人设”,其对自身背景的描述必然存在漏洞。通过与受害人宁某反复深谈,一条关键线索浮出水面——“崔黎明”曾提及“老家在盐湖区,几年前父亲去世,真实名字里可能有个‘恩’字”。
细致摸排锁定目标 真凶竟是23年前逃犯
民警兵分两路:一路赴盐湖区调取近十年户口注销人员信息,重点筛查“父亡、名含‘恩’”的家庭;另一路结合“崔黎明”活动轨迹,深度分析其社会关系。经过两天两夜的比对排查,一组数据引起民警注意:盐湖区某村李姓家庭中,一名符合年龄特征的男子信息异常。7月9日,民警赶赴该男子户籍地走访,拿出“崔黎明”的照片让村民辨认——“这不是我们村的李某某吗?”
更令人震惊的是,经核查,李某某竟是2002年因涉嫌拐卖妇女儿童被上网追逃、潜逃23年的在逃人员!
仔细研判强力蹲守 “双面人”终落法网
锁定身份后,抓捕行动迅速启动。但李某某异常狡猾,案发后便销声匿迹。7月10日,民警通过信息研判发现其出现在介休市的踪迹,立即赶赴当地布控。
围绕李某某最后出现的区域,民警展开细致摸排。次日中午,民警在一家理发店门口发现其驾驶的电动摩托车,但藏身小区楼房密集、门牌不清,无法精准定位。为避免打草惊蛇,民警决定在附近蹲守——此时正值盛夏正午,地表温度突破60℃,民警汗流浃背,却始终紧盯往来人流。当晚7时许,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民警视野中——正是准备回家的李某某!早已埋伏多时的民警迅速合围,将其一举抓获。
面对铁证,李某某心理防线彻底崩溃。他不仅如实供述了使用“崔黎明”假身份诈骗宁某13万元的犯罪事实,还交代了23年前因拐卖妇女儿童被追逃后,隐姓埋名、四处藏匿的逃亡经历。
“以为换了身份就能躲一辈子,没想到还是栽了。”审讯室内,李某某后悔不已。目前,其已被河津市公安局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