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7-15
夏日的芮城县东垆乡,村道两旁的月季与冬青相映成趣,房前屋后的小菜园里豆角攀着竹架向上生长,花坛中的太阳花在阳光下摇曳生姿。田野间麦浪翻涌,远处白墙黛瓦的农舍错落有致。
这份“看得见的美”,是东垆乡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为“指挥棒”,书写的“环境变美日记”。从“垃圾围村”到“步步皆景”,从“各扫门前雪”到“全员共参与”,东垆乡通过三重奏,走出了一条“党建红”引领“环境美”的乡村蜕变之路。
党建引领“一盘棋” 凝聚整治“向心力”
“环境整治不是‘额外任务’,而是检验基层党组织战斗力的标准!”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伊始,东垆乡党委、政府便为全乡定下基调。
面对“垃圾围村”“四堆”反弹等顽疾,乡党委将人居环境整治列为重点任务清单,构建“乡党委统筹、村‘两委’落实、党员群众参与”的三级责任体系,以期打破“干部干、群众看”的旧局——
创新“党建+网格”模式:将全乡划分为13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1名包村领导+1名村党支部书记+N名党员志愿者”,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治理网络。
党员带头亮身份、作表率:坑北村老党员连续30天清晨到巷道打扫,带动20多户村民主动加入;方家联村党支部书记把“主题党日”开到清理现场,边干边讲政策,让“环境整治是自家事”的观念深入人心;董壁村成立党员志愿队,专啃“空场空院整治”硬骨头。
宣传动员更“接地气”:13个村各建1处“党建宣传栏”,每月更新整治动态;每周一次的“乡村大喇叭”由党员轮值播报,用方言讲政策、说变化,累计已喊话1800余次;每年评选“最美庭院”,30户示范户由村党支部挂牌表彰,成了村民眼里的标杆。
在东垆乡,13支党员志愿服务队吸纳了超200名志愿者,并整合各类资金,实施了硬化、亮化、绿化及排水渠建设等基础设施项目,既美化了环境,也提升了群众的生产生活质量。“以前觉得扫院子是自家事,现在看到党员天天带头干,咱也不能落后!”西南村村民李大爷主动拆了院外的柴堆,在空地上种上了月季。
党员冲锋“一线战” 啃下整治“硬骨头”
环境整治是场“硬仗”,东垆乡以“党建引领攻坚”为抓手,瞄准“脏、乱、差”三大痛点,打出“清、拆、整、评”组合拳,让党旗在整治一线高高飘扬。
“清”出底色。针对“四堆”问题,全乡开展多轮集中攻坚:机械车辆轰鸣声中,主次干道、河道沟渠、房前屋后的陈年垃圾被一一清运。其间,全乡累计出动清运机械车辆200余台次,清理“四堆”1.34万处,整治卫生死角80余处,清除非正规垃圾点26处。在此基础上,利用春节、春种及秋收等重要时间节点,对因家中无人打扫而造成的卫生问题开展集中清理,最大限度减少“四堆”反弹现象。
“拆”出秩序。私搭乱建的棚屋、违规扩建的院墙厕所,曾是村里的“颜值杀手”。为此,该乡执法队联合乡自然资源所逐户摸排,包村干部和村“两委”干部组成“党员宣讲团”,带着政策上门:“拆了棚屋,村道能宽半米;改了厕所,夏天没臭味,多划算!”许八坡村村民老张起初抵触拆厕所,党员志愿者连续3天登门,帮他联系施工队、算经济账,最终老张主动配合整改。数据显示,整治行动以来,全乡拆除简易棚屋两个、户外厕所130个,新建、改建农村公厕3座,改造卫生厕所2513户,普及率达91.6%。
“整”出资源。2024年,白窝村试点“废旧宅基地整治+集体经济增收”模式:298处空场空院被“唤醒”,有的变成新宅基,有的发包给种植大户,有的由村集体耕种。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模式由村党支部牵头,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反复商议,确保“整治为了群众、成果由群众共享”。
“评”出动力。近3年,全乡组织10余次观摩评比,邀请干部、村民代表“挑刺”,现场打分并建立问题台账。设立的环境卫生“红黑榜”,也是各村村“两委”的履职动力。“现在各村都铆着劲,生怕落后!”三十里铺联村干部说,每次评比都有党员代表参与,确保“公平公正”。
党建制度“硬支撑” 绘就治理“新图景”
环境整治,最怕“一阵风”。为此,东垆乡构建起了“组织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长效机制,让美丽乡村长留常新。
全乡推行“户整理、村收集、乡转运”模式:172个垃圾箱分布在村头巷尾,两辆清运车每天“巡逻”,两座中转站让垃圾“有去处”。近3年累计清运生活垃圾5400万吨。更关键的是门前三包有各自“责任区”。6000余份责任书签到户,明确“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职责。乡党委、政府成立的督查组,每周暗访检查,问题直接发到村干部微信群。“以前有人乱倒垃圾,现在党员干部天天在巷道转,谁好意思破坏环境?”曹庄村村民赵大哥说,如今“门前三包”成了村民的“自觉动作”。
东垆乡制定的《环境卫生考评细则》,设置6大类16项指标,实行“周检查、月通报、季考评”。考核结果与村干部绩效、村级经费挂钩:排名前三的村获表彰奖励,连续两次垫底的村党支部书记要被约谈。“现在每月最紧张的就是考评,但也是动力!”东吕村一名村“两委”干部说,党建引领让“环境整治”从“软任务”变成了“硬指标”。
从“脏乱差”到“净绿美”,从“公家干”到“一起干”,东垆乡用3年时间证明:只要党建引领“一子落”,基层治理“满盘活”。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东垆乡相关负责人表示,东垆乡将聚焦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示范区创建,让党组织成为环境整治的“主心骨”,党员成为绿色发展的“领头雁”,群众成为和美乡村的“共建者”。
如今,这片土地上,不仅有了“推窗见绿、出门见景”的生态环境,更有了“人心齐、干劲足”的文明新风——而这,正是和美乡村最动人的底色。记者 刘凯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