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董建锋——

从车间走出的“创新大师”​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7-11


记者 王月文


在永济众鑫电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车间里,机器轰鸣声交织成生产的交响乐。在这片忙碌的天地间,总有一个身影穿梭其间:时而俯身查看设备运行的细微状态,时而与工友围在图纸旁讨论技术细节。他就是该公司车间副主任、技术总监董建锋,一位从普通工人一步步成长起来的技术专家。


2002年,25岁的董建锋走进刚成立的永济众鑫电机,成为一名普通车工。面对陌生设备与复杂工艺,他毫无退缩,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既然选择了这行,就一定要干出个样子来。”他跟随师傅钻研操作技术,潜心琢磨电机行业门道,凭借一股子钻劲,很快熟练掌握车、铣、磨、钳等多工种技能,从学徒工蜕变为车间公认的技术能手。


2016年,公司承接了一批风电绝缘端盖订单,客户对产品精度的要求近乎苛刻。当时传统加工方法达不到要求。董建锋主动请缨,带领团队扎进车间。多少个日夜,他们在废件堆里寻找问题症结,在图纸上勾画改进方案。最终,他主导设计出专用测量工具和加工工装,不仅将生产效率提升40%,更让产品优良率一跃升至98%。这项技术摘得山西省“五小”竞赛三等奖,更助公司成为客户眼中不可或缺的核心供应商。


在董建锋的字典里,“创新”从不是遥不可及的理论,而是解决生产中一个个具体问题的“金钥匙”。2017年,风电转轴加工合格率低的难题困扰着整个车间,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那段时间,车间的灯常常亮到深夜。


经过无数次试验,董建锋带领团队研发出“风电转轴磨削新方法”,通过优化装夹工艺和磨削路径,让转轴同轴度合格率从85%提升至100%,单根转轴加工成本降低10元,每年为公司节约成本30万元。这项技术后来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还拿下运城市“五小”竞赛二等奖。


为了攻克超长工件加工难题,他更是连续半个月吃住在车间,最终设计出的“超长工件铣花键专用工装”,通过优化定位基准和分度机构,将加工效率提升40%,年增产值160万元,还节约设备投入148万元。20余年来,董建锋累计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6项、发明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2项,主持完成技术攻关项目30余项,创造经济效益超1600万元。这些数字背后,是他对技术近乎执着的追求,是沾满机油的双手与密密麻麻的图纸碰撞出的创新火花。


“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一群人的力量才能走远。”2015年,“董建锋创新工作室”在该公司办公楼一角挂牌成立,这个不足20平方米的空间,很快成为企业技术攻关与人才培养的“孵化器”。


“师傅从不简单传授操作技巧,而是教大家如何思考技能问题。”徒弟30岁樊豪瑞说。董建锋创新“理论+实操”双轨培训模式,亲自示范磨床操作的每一个细节,连握刀的力度都细细讲解。近5年来,他累计培养技术骨干12名,这些年轻人如今都成了车间的技术中坚。


该工作室始终聚焦企业生产痛点,年均完成3至5个创新项目,累计改进50余项关键技术。其中,空心转轴防变形堵头技术的研发使产品合格率从70%跃升至98%,年节约返工成本94.5万元;外圆磨床旋转支架的创新应用令废品率降低40%,年减少损失90万元;变频电机轴承绝缘优化技术则成功延长轴承使用寿命30%,年增效益75万元。这一项项突破性成果,生动诠释着团队的创新实力。2023年,工作室被授予“运城市劳模创新工作室”称号,成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20余年来,董建锋收获了“运城市劳动模范”“河东首席技师”等20余项荣誉,如今又荣获省五一劳动奖章,但他依旧保持着一线工人的本色。每天上午7时到单位,提前安排好每日工作;晚上9时,他总会在车间巡查一圈,查看进度,跟踪产品质量,再回家。“我就是个工人,把活干好是本分。”朴实的话语,彰显着一名劳动者的初心与担当。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