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红色引领,绘就美丽村庄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7-08

电子报刊

夏县泗交镇西沟村,一个被红色基因浸润的美丽村庄,革命的火种曾在这里播撒,如今正以崭新的面貌讲述着乡村振兴的故事。

西沟村位于中条山腹地,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优越,是典型的山区村落。该村由15个自然村组成,包括西沟、韩家岭、马家庙等,现有村民1289人,总面积约为4万亩,粮食作物以玉米、土豆等为主。

这里有光荣的革命历史。

在革命战争年代,西沟韩家岭曾经是中共夏县中心县委、中共河东特委、中共太岳地委等所在地,是嘉康杰的第二故乡,也是柴泽民、席荆山、金长庚等老一辈革命者工作和战斗过的地方,因而这里成为晋南革命战争的指挥中心和活动中心,堪称“河东革命摇篮”“晋南革命的心脏”。

嘉康杰曾在韩家岭一带开展过烧地契、开粮仓给佃农分粮食行动,积累了深厚的群众基础。1931年7月,中共河东中心县委原驻地中山中学遭国民党严密盘查,嘉康杰当即决定停止党与中山中学的一切联系,将中共河东中心县委机关转移至韩家岭,开启了革命火种在此的播撒。

1933年9月,嘉康杰在韩家岭创办了一所平民小学。次年年初,因形势紧张被迫关闭。1936年3月,为策应红军东征,嘉康杰、金长庚等组建晋南红军游击队。部队在韩家岭进行简单整顿动员后,袭击了二区、五区区公所,开展“分粮食、烧契约”斗争,震动了河东大地,这就是著名的中条山武装暴动。

1937年7月,按照周恩来“晋南20天完成扩军3000名”的指示精神,嘉康杰奔赴各县,号召青年踊跃参军。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嘉康杰和河东党组织就圆满完成任务。这些新兵在韩家岭集中短训后,被逐批送往位于阳城县的八路军总部新兵接待处。

1938年7月,中共晋豫特委为加强中条山抗日根据地建设,决定成立中共夏县中心县委,领导夏县、闻喜、平陆等7个县委的工作,驻地设在韩家岭。嘉康杰、金长庚从陕西延安学习归来后,回到韩家岭,继续开展革命活动。

中共夏县中心县委在韩家岭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建设:建立培训基地,对各县游击队骨干集中进行军事政治训练;举办各县党政领导干部训练班,集中学习战略方针;设立合作社,负责从山下及阳城等地运回日用品;在曹家庄建立修械所,这是晋南唯一的武器制造和修理基地。

革命战争年代,韩家岭群众义务为共产党机关、驻军站岗放哨、传递情报、抬担架等,有55人加入中国共产党,57人参军,为革命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

1945年3月,西沟韩家岭得到《新华日报》通报表彰。此后,西沟韩家岭又被太岳武装总会授予“英雄模范村”称号。

这里有屹立不倒的红色丰碑。

西沟村现存多处革命遗址,如中共夏县中心县委活动旧址、嘉康杰故居、八路军后勤窑洞等。这些遗址见证了西沟村的革命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教育意义。近年来,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对这些遗址进行了保护和修缮,使其成为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建成的韩家岭红色教育基地成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目的地,每年接待近万人次。

以“红色文化”为引擎,西沟村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开发的发展思路,依托丰富的林地资源,发展板栗、香菇、木耳等特色产业。这些特色产业不仅为村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还进一步推动村庄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此外,西沟村野生板栗种植面积达1万亩,是目前全省最大的板栗基地。

借着“红色文化”的东风,西沟村成功引进隐溪里民宿项目。该项目位于夏县国家级“天然氧吧”的核心区域,投资3000万元,利用原有河道规划建设水环山绕型民宿度假村,开发民宿、牛栏餐厅、原生态山谷、第二课堂研学基地等相关配套设施,进一步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

如今的红色村庄,既是历史的丰碑,也是未来的起点。当年轻一代接过传承的火种,当农旅融合绘就新蓝图,这片土地证明——红色基因永不褪色,它终将在新时代的土壤里,绽放更加动人的芳华。

(运城市委党史研究室、夏县县委党史研究室供稿)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