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7-08
特约通讯员 闫豪杰
时值盛夏,各类时令水果缤纷上市。在临猗县,挂着“冬”字的冬枣,凭借大棚可控的温湿度优势,抢“鲜”上市。
凌晨4点,该县庙上乡好义村枣农牟善伟的大棚内亮起灯光。牟善伟和妻子佩戴头灯,正采摘成熟的冬枣。“这批冬枣是给安徽客商准备的。”牟善伟介绍,当前冬枣尚未迎来大面积上市,抓住这一市场空白期,可以卖个好价钱。
经过3个多小时的忙碌,100多公斤的冬枣采摘完毕,牟善伟小心翼翼地装车,按时送往收购点。
“我在临猗收冬枣十几年了,这儿的冬枣品质优、口感佳、甜度高,在我们当地市场特别受欢迎。现在每天能发1000多公斤,货到当天就能销完。”安徽客商李本奎爽朗地说。
按照自然生长规律,露天冬枣通常在每年10月才上市。而如今,消费者在盛夏就可以品尝这份甘甜。
牟善伟种植的冬枣能提前上市的秘诀就在于“棚中棚”。在棚外看,其大棚外观和普通大棚别无二致,但走进大棚却别有洞天:后墙为土墙体,棚体为双层全钢架结构,外覆塑料膜,内搭保温被。如此结构,既能抵御雨雪,延长保温被使用寿命,又能有效积聚棚内热量,提升保温效果。此外,棚内还配备了水肥一体化系统、保温被卷覆自动限位装置及自动通风系统,为冬枣品质、稳定产量及提前上市提供了坚实保障。
不过,在牟善伟看来,除了科技加持,还需科学管理。大棚内,每棵冬枣树被修剪成心形,只保留三个枝,且株距、行距较宽。“冬枣生长对光照要求很高,只有保证光照充足,果实的品质才高。”牟善伟说,心形树形可以让树枝更加舒展、减少遮挡,使得阳光能够均匀地照射到每一片叶子和每一颗果实上。
今年,牟善伟的3.5亩大棚冬枣迎来首年丰收,亩产达750公斤,每公斤售价8元。目前,冬枣已全部售罄,他的腰包也跟着鼓了起来,丰收的喜悦溢于言表。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