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7-05
走进绛县冷口乡横岭关村,千亩花椒园里椒香扑鼻,露营基地的游客欢声笑语……这个昔日曾因地处深山而发展滞后的“空壳村”,如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近年来,横岭关村以党建为引领,用“红色钥匙”强组织、“金色钥匙”兴产业、“蓝色钥匙”优治理,探索出一条“文商旅融合、农特产赋能”的振兴新路。
红色钥匙:党建强根基
“过去村里开会,党员凑不齐,现在一声号召,大伙抢着干!”老党员郭云山感慨。变化源于横岭关村党支部实施的“三个一”强基工程。
“一池春水”激活队伍。该村党支部着力打造过硬队伍,吸纳3名90后入党积极分子,选拔退伍军人、返乡青年进入后备队伍;推行党员“1+N”联户制,25名党员结对126户群众,年均解决问题80余件。
一个阵地凝聚合力。该村党支部以阵地建设为抓手,争取资金改建党群服务中心,打造的“红色课堂”成为党员群众的“充电站”;创新设立“田间党小组”,把技术培训搬到地头,实现党建与生产深度融合;开展“我为家乡献一策”活动,收集产业发展建议53条;结合“山水峪林”发展思路,联合驻村第一书记立足乡村振兴争取项目,争取资金,建设农产品加工厂,拓展销售渠道,实现“1+1>2”效果。
一套制度保障长效。“村里大事小情严格按‘四议两公开’决策,群众满意度达到了100%。”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宋晓辉说。为激发党员活力,村党支部创新实施党员积分制,建立村“两委”绩效考核办法,将参与防汛防火、矛盾调解等纳入考核,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让党员干部从“要我干”变成“我要干”。
金色钥匙:产业富口袋
“山多地少,咋致富?就得种别人没有的!”宋晓辉指着蓝莓基地介绍。
特色种植“接二连三”。横岭关村立足山地资源,建成绛县唯一的103亩蓝莓基地,亩产200公斤;发展千亩花椒、300亩板栗,形成“春采蓝莓、夏摘花椒、秋收板栗”的产业链。2024年,村集体收入突破3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1.8万元。
加工赋能,品牌增值。村里建设农产品加工厂,配备石磨面粉生产线、蜂蜜灌装包装设备、杂粮精选设备等,并注册“关上良品”品牌,让山货变“尖货”。为拓宽销路,搭建“线上直播+线下展销”双渠道,聘请专业直播团队和销售客服,培养村内线上带货达人。2024年通过直播带货,销售小米、核桃、山楂、石磨面粉等农产品一万余单,对接扶贫超市和市县销售市场,让更多人了解“关上良品”品牌。
产业融合,文旅添彩。乘着农产品畅销的东风,横关岭村的文旅产业也蓬勃发展。夕阳西下,峪见星空露营基地的白色帐篷在余晖中格外醒目。来自盐湖区的王先生一家正忙着搭帐篷:“在网上刷抖音看到推荐,趁着孩子放假了,特地带他来体验,顺便买些鲜花椒回去!”这种“游在横岭、食在横岭、购在横岭”的沉浸式体验,既让游客流连忘返,也带动了农产品的销售。
“我们联合烟庄村开发了4条各具特色的主题线路。”宋晓辉介绍道,“走自然生态观赏路线,游客可以沿着松林掩映的生态步道,探访千年蛇象槐、母子槐等古树奇观;文化探源路线带游客走尧文化旅游公路、看姜嫄祠;田园体验路线可以参与蓝莓采摘、板栗加工等农事过程;康养休闲路线则主打‘半山云居’民宿和星空露营。”
如今,在横岭关村,第一产业的“种得好”、第二产业的“加工好”与第三产业的“卖得好”形成了良性循环。农产品通过精深加工提升了附加值,又借助文旅渠道打开了销路;而丰富的文旅体验,又因为优质的农产品加持而更具吸引力。这种“接二连三”的融合发展模式,正在让这个昔日的深山穷村焕发出勃勃生机。
蓝色钥匙:善治润民心
乡风文明,润物无声。横岭关村创新建立“老支书调解室”,成功化解纠纷20余起;制定村规民约,倡导红白事简办,评选56户“星级文明户”并挂牌;组建锣鼓队、广场舞队等文化队伍,定期举办“孝老敬亲宴”。
设施焕新,生态宜居。村里硬化村道3条,修建尧文化旅游公路,铺设饮水管道,安装太阳能路灯150盏,实现“出门不沾泥,夜行不摸黑”。拆违建、清垃圾、美化庭院……村里按照“千万工程”要求,打造“家园美、田园美、生态美”的新农村。漫步村中,古树掩映白墙,花香伴着笑语,一幅“绿富美”画卷徐徐展开。
“我们要继续盘活生态资源,搞好生态旅游,通过深化‘党建+产业+治理’模式,以推进冷口乡全域旅游为抓手,让‘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宋晓辉说。
(本报记者 高 琳 金玉敏)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