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银发映初心 情暖万家灯

——记全市优秀共产党员陈潼兰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7-04

6月的骄阳穿过梧桐树的枝桠,将斑驳光影倾洒在永济市城西街道“陈潼兰调解工作室”的门牌上。66岁的陈潼兰轻轻握着老人的手温言安慰,满头银发在阳光里流转着柔和的光晕。这位曾在基层一线乘风破浪的女干部,退休十三载,把调解工作室化作群众心中的“温暖港湾”,以“法、理、情”为针,细细缝补基层社会的“千丝万缕”。

退休不褪色的初心坚守

“陈主任,您可一定要帮帮我们!”2012年,刚卸下永济市城西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重担的陈潼兰,被几位老人焦急的求助声揪住了心。面对“该享清福”的劝说,她却毅然接过了永济市司法局人民调解员的聘书。“在基层摸爬滚打30年,哪能对老百姓的闹心事坐视不理?”陈潼兰说道。

陈潼兰的办公桌上,常年整齐码放着两摞书:一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信访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法规汇编,另一摞则是陈潼兰密密麻麻手写的调解笔记。“刚开始调解宅基地纠纷,当事人一拍桌子,我吓得手直哆嗦。”她指着笔记里泛黄的页面,感慨道:“后来琢磨出‘七字诀’——‘勤’跑腿、‘畏’难输、‘访’民情、依‘法’理、讲道‘理’、付真‘情’、求‘和’谐。”每个字都浸润着她奋战基层一线30多年的调解气息。如今,这本厚厚的笔记已累积23万字,成了全市年轻调解员争相学习的“实战宝典”。

“五心调解法”的温度

陈潼兰的调解方式,既有雷厉风行的“硬核”,更有春风化雨的温情。

“展老板,人命关天,这可不是能糊弄过去的事儿!”2022年8月的一天,陈潼兰的一通电话,让包工头展某瞬间紧张起来。永济市介峪口村村民王大姐的丈夫被拖欠2万元工钱,偏偏又查出肝癌晚期。陈潼兰骑着电动自行车三赴工地,甚至堵在展某家门口,苦口婆心却不乏态度强硬:“今晚拿不出住院费,我就住你家不走了!”当晚10点,1万元救命钱及时送到王大姐手中,剩余欠款也在当月月底全部结清。

这样的“硬核”调解,在陈潼兰的工作经历中屡见不鲜。但更多时候,她像一位体贴入微的“知心长辈”——为闹离婚的小夫妻泡上热茶,彻夜长谈;帮独居老人撰写诉状,逐字逐句耐心解读;自掏腰包,为讨薪农民工购置返程车票。“要做好调解工作就得有‘信心’,对当事人有‘耐心’,处理案情得‘细心’,帮扶弱者需‘热心’,化解矛盾离不开‘爱心’。调解不是和稀泥,是要让双方都感受到法律的温度。”这是陈潼兰对调解工作的深刻感悟。

去年寒冬,为了帮助12位农民工讨薪,陈潼兰在零下10摄氏度的工地上坚守3天,最终用《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让承包商心服口服:“陈阿姨,您这股子较真劲儿,我打心底佩服!”

“银发调解队”的“主心骨”

陈潼兰深知,个人的力量有限。在她的感召和带领下,一支由7名退休干部组成的“银发调解队”凝聚起来。

“老王,明早去赵杏村调解宅基地纠纷,学习教育资料别落下。”每周一的调解室例会,陈潼兰总会带领团队认真学习中央、省、市重大决策部署和法律法规案例。这支由7名退休干部组成的“银发调解队”,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是他们的执着。在她的带领下,调解工作室的墙上锦旗如林,其中一面绣着“调解千家事,温暖万人心”的锦旗,是2021年司法部授予城西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称号时,群众自发赠送的。

最令陈潼兰骄傲的,是这样一组亮眼的数据:十年间,她成功调解纠纷900多起,成功率高达98%;助力110个家庭破镜重圆,帮230名农民工讨回血汗钱,为130位老人寻得幸福晚年。今年5月,山西广播电视台《调解“晋”行时》栏目拍摄时,记录下她调解物业纠纷的一幕:她蹲在地上仔细查看漏水管道,衣服沾满灰尘也浑然不觉,嘴里念叨着:“管道老化确实该换,物业也得担责,咱们各退一步……”

退休13年,陈潼兰把调解工作室打造成了群众信赖的“民心驿站”。有人送来自家种的新鲜蔬果,有人敲锣打鼓送来锦旗,还有人从外地远道而来致谢。她总是笑着说:“把事儿解决了,我就踏实了。”眼下,作为受表彰的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她又忙着准备给退休干部银发调解员作辅导培训,给社区居民宣讲民法典知识……备课笔记上一行大字苍劲有力:“退休只是换个地方为人民服务。”

调解工作室窗台上的绿萝沿着墙壁生长,恰似陈潼兰用“法、理、情”编织的和谐之网,在基层的沃土中深深扎根,蓬勃向上,生生不息。

本报记者 邢智轩 通讯员 李 奇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