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5-19
水袖翻飞
当古老蒲剧邂逅青春力量,如何在传承中绽放新韵?5月13日晚,“戏旅停云·擂响中华”华北青年戏曲大会总决赛中,山西省蒲剧艺术院青年演员吴敏丽摘得金奖。水袖翻卷间,她的表演既坚守蒲剧传统韵味,又融入青年演员的创新思考,让古老剧种在新时代焕发出青春活力。
5月16日,记者走进吴敏丽的蒲剧世界,探寻传统戏曲与青年力量碰撞出的艺术火花,感受蒲剧传承背后的热爱与坚守。
梨园初绽:汗水浇灌的艺术花期
见到吴敏丽时,一个身着练功服、头发高高盘起的女孩出现在视野里,讲话铿锵、身段灵动、精气神十足是她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因其姑姑在剧团工作,从小对戏曲耳濡目染的她对唱歌、跳舞兴趣浓厚,清脆的嗓音也让家人意识到:这孩子也许跟戏曲有缘。2004年,12岁的她带着懵懂与憧憬,进入了运城市文化艺术学校定向班,正式叩开了蒲剧艺术的大门。
恩师授业
“在学校,我最喜欢的就是练功,也特别听老师的话,老师教什么,我就学什么。”进入艺校,吴敏丽展现出极高的天赋和勤奋刻苦的精神。她每天早早就起床练功,从唱腔的抑扬顿挫到身段的一招一式,从台步的稳健从容到眼神的精准传情,每一个细节都反复琢磨,这份刻苦让她练就了十分扎实的基本功,好强、认真的性格也让她的迅速成长。“那时候,只要听到别人说,哪位同学学会了一段新唱词、一个新把式,我也会跟着默默练习,直到学会为止。”她说。
这份努力很快迎来了舞台的检验。2005年,学校为她量身排演蒲剧《杀庙》选段。她饰演秦香莲,这个角色需要用唱腔传递人物的悲愤与无奈,更要完成滑跪等程式化动作,对于才学习了一年的孩子而言难度极大。白天,她跟着老师逐字逐句打磨唱词、唱腔,夜晚就在灯下练习身段、动作。首次参赛,作为助演登台,虽未获奖,却让她积累了舞台经验。没有气馁的她在第二年参赛时收获银奖。当掌声响起时,这个“听老师话”的小女孩明白:艺术之路没有捷径,唯有汗水写就。
2009年,吴敏丽从艺校毕业。毕业后的她凭借《宇宙锋》中出彩的“水袖功”绝活和层次感极强的唱腔,摘得第十四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奖”金奖,并进入运城市蒲剧青年实验演出团,迎来了更多的演出机会。
破茧成蝶:从程式到人物塑造的觉醒
进入青年团后,吴敏丽迎来了更多的登台机会,《杨门女将》中的杨文广、《金水桥》中的詹妃、《三娘教子》中的娃娃生薛乙哥……不同的人物性格和表演风格,为她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和群众基础。但这些龙套角色让她一度困惑:“我学戏多年,不能总演配角吧?”
未来的路要怎么走,成为当时的吴敏丽一直思考的事。期间,她积极参加各种比赛,一副好嗓子也让她获得不错的成绩:山西卫视《寻找好声腔》全国五强、四大梆子比赛蒲剧专场冠军……直到2015年参加山西卫视《走进大戏台》栏目,演出结束,评委评价她的表演咬字清晰、情绪到位,“能量爆发如小火山”;但也指出了她的不足:“表演里没有人物”。
这句话如重锤般敲在了吴敏丽的心上,让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表演:“以前年纪小,只想着把动作做标准,却没想过角色为什么哭、为什么笑。”但评委的点评让她意识到:戏曲不是炫技,是要通过这一方舞台展现人物的骨与魂。于是,她开始向内求,学习如何把握人物内心,在表演中思考:“我是谁?我处在什么时代?我在干什么……”
2016年,剧团排演青春版《西厢记》,吴敏丽迎来转型挑战——从青衣改演花旦红娘。这个活泼机敏的角色与她以往的戏路截然不同。为此,她反复练习,请教老师,模仿眼神的灵动与台步的轻盈。演出后,不少观众记住了这个唱腔优美、表演灵动的红娘。同年,她凭借《窦娥冤》中的精彩演绎,摘得山西省红梅奖,业内开始用“灵秀派青衣”来评价她的表演。
为了提升文化修养,更好理解人物角色,2017年吴敏丽进入运城学院深造。在校期间,她系统学习戏曲理论知识,与蒲剧程式化表演结合,边演出边学习。“以技带艺,化程式于无形,程式是基础,人物才是灵魂。”她在日记本上写下这样的感悟。
同年12月29日,她登上中宣部新年戏曲晚会的舞台,与搭档王博丹展示蒲剧“扇子功”“手帕功”。为了这短短几分钟的表演,她从接到通知起就不断练习抛帕,打磨表演细节,“这是蒲剧走向全国的机会,不能掉链子”。当她的手帕在聚光灯下划出优美弧线时,也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了蒲剧。
风华绽放:在传承中书写青春注脚
2021年,吴敏丽迎来一次机遇,入选“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项目,以《三娘教子》为蓝本进行创新改编。在众多名家老师的指导下,从剧本、音乐到表演,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精心打磨,同时也融入了她对人物角色的理解。她认为,传承不是复制,是让老故事说出新感动。
今年的华北青年戏曲大会,让吴敏丽又绽新彩。小组赛中,她饰演的王春娥在“教子”时,一个转身间眼泪夺眶而出,让观众直呼“看到了母亲的隐忍”;对抗赛中,她在《窦娥冤》里完成高难度飞跪、抖壳(空翻)等技巧,临阵不乱;总决赛的《宇宙锋》更是令观众惊艳——她用水袖技巧,将赵艳蓉装疯时的复杂心理层层勾勒。评委们对她的表演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她的表演大胆与细腻兼具、利落与神韵并存,让蒲剧的刚健与青衣的柔美融为一体,这就是青年演员的创造力。
回顾自己的来时之路,吴敏丽感慨万千。她始终记得师傅李爱玲说的那句话,“蒲剧是活在舞台上的历史”,还有多年来,景雪变师傅的谆谆教诲,不忘蒲剧的“根”在哪里。
20年光阴,她从跟着老师模仿的小学徒,成长为能独立创造角色的青年演员。她的水袖里藏着传统戏曲的千年韵味,也盛着新时代青年对传统艺术的创新勇气。
记者 薛丽娟 杨颖琦
(图片为受访者提供)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