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5-09
□记者 杜磊 文图
5月2日,由山西奥华文体主办的劳动节“稻梦少年记”研学之旅走进新绛县娄庄水稻生态农庄,20余名城市少年化身“一日小农夫”,通过插秧劳作、非遗体验、生态实践等主题课程,在田野间上了一堂生动的劳动教育课,以躬身实践感悟农耕文明,用创意传承唤醒文化根脉。
千年农耕智慧薪火相传
“原来秧苗要横成列、竖成行!”烈日下,孩子们赤脚踏入水田,在农技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分苗、插秧。35℃的高温中,少年们人均弯腰200余次,指尖与泥土的每一次触碰,都是对“粒粒皆辛苦”的具象化理解。
“以前总觉得米饭来得容易,今天才知道一粒米要经历128天风吹日晒。”学员怡晨在实践日志中写道。这场沉浸式农事体验,不仅让少年们理解了农业生产的艰辛,更在土地与汗水的交融中播种下对自然的敬畏。
生态课堂玩转绿色创意
废弃稻秆如何焕发新生?在“稻秆魔法工坊”,孩子们将田间废料编织成个性手环和装饰品。通过秸秆艺术创作,环保理念在他们心中悄然扎根。“我要把手环送给妈妈,告诉她这是‘会生长的礼物’!”学员王梓轩兴奋地展示作品。活动将生态教育与美育结合,让少年在动手实践中领悟循环经济的智慧。
非遗传承少年担当
木版年画工坊内,矿物颜料与古老雕版碰撞出文化火花。少年们手持滚压轴,在年画模板上涂刷颜料,非遗老师现场讲解传统技艺背后的匠心。“每一笔都要稳,就像农民伯伯插秧一样认真。”小学员专注的神情,映照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少年手中的鲜活传承。
自然教育润物无声
“我抓到鲤鱼啦!”浑水摸鱼大赛将活动推向高潮。小鱼儿在孩子们手中“成功获救”,飞溅的水花与纯真笑颜交织成独特的自然教育图景。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少年在亲近自然中培养观察力与协作精神,更深刻理解生态平衡的意义。
田野星火照亮成长路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奥华文体研学负责人闫乐表示,本次活动通过“农耕+非遗+生态”的创新课程设计,让劳动教育跳出课本,让文化传承扎根大地。多数家长感到孩子通过活动显著提升了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当稻田的泥泞沾上衣角,当年画的颜料晕染指尖,城市少年与自然的深度对话,正悄然重构着教育的边界。这场田野间的研学实践,不仅是对“双减”政策的响应,更让我们看见——最好的课堂,永远在真实世界的脉络之中。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