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4-29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为让历史文化“活”起来,近日,永济市赵柏小学联合永济市博物馆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博物馆进校园”活动,通过文物展览、互动体验、情景教学等形式,将本土历史文化融入思政课堂,为全校师生带来一场沉浸式的文化盛宴。
文物进校园
历史触手可及
活动伊始,永济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带着精心筹备的30余件文物复制品及图文展板走进校园。展品涵盖了从新石器时代的石器陶器到唐代的蒲津渡铁牛模型、鹳雀楼建筑构件等,每件文物旁都配有生动的讲解牌,串联起永济作为“黄河文化重镇”的千年变迁。
“同学们看,这是唐代铁牛的缩小版,它们曾是黄河古渡的镇河重器,见证了古代水利工程的智慧……”博物馆讲解员杨老师站在1:10比例还原的铁牛模型前,结合课本中“黄河文化”章节,向少先队员们讲述蒲津渡遗址的历史故事。“太精妙了,以前不知道大铁牛背后的故事,感觉非常神奇。”孩子们围绕在展台周围,眼中满是对先民智慧的惊叹。
课堂“动”起来
传统文化焕发生机
本次活动突破传统讲授模式,设计了多个互动环节。讲解员杨凯以王之涣《登鹳雀楼》为切入点,结合鹳雀楼复原模型,带领少先队员“登楼远眺”,在诗句中领略古人“欲穷千里目”的胸襟。
“不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要有‘更上一层楼’的勇气和坚持,才能收获别样的风景。”课堂上,一名孩子有感而发。
在“文物知识擂台赛”的互动环节,气氛最为热烈。各班级组成代表队,围绕永济历史名人(如柳宗元、杨贵妃)、文化遗址、传统民俗等问题展开抢答,孩子们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从容不迫、对答如流,赢得现场阵阵掌声。
“我们希望通过互动的形式,增加课堂趣味性,让孩子们不仅停留在单纯背诵的层面,而是能更深入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中汲取进步思想,涵养优秀品格,坚定文化自信。”杨凯说。
思政“融”进去
厚植家国情怀
活动中,杨凯还为师生们带来《永济:黄河岸边的文明密码》的专题讲座。他从“汾河文化”讲起,深入浅出地解读了永济作为“中国诗词之乡”“古代建筑艺术宝库”的文化价值。他寄语少先队员:“家乡的每一处遗址、每一个故事,都是中华文明的‘活教材’,希望同学们成为文化的传承者,让历史照亮未来。”
讲解结束后,少先队员们三五成群地围在展板前,有的踮着脚辨认复刻图上的文字,有的蹲下来用指尖轻触“红领巾历史长廊”的时间轴,小声讨论着不同年代少先队员的故事。
当历史的厚重与童真的好奇相遇,文化传承便有了最生动的注脚。在少先队员们闪闪发亮的眼神里,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希望。这场特别的思政课,不仅让少先队员们触摸到了过去,更在他们心里种下一颗关于历史文化的种子,进一步提升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
记者 杜磊 陈怡霏 通讯员 刘欣怡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