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4-28
眼下正是白芦笋成熟采摘期。在位于河津市阳村街道苍头村的千亩白芦笋种植基地,白芦笋破土而出、鲜嫩翠绿,种植户忙着采收、分拣、装筐,田间地头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作为当地发展特优农业打造的“新名片”,白芦笋的规模化种植不仅盘活了沙土地资源,更通过技术创新与联农带农模式,提高了村民收入。
走进苍头村千亩白芦笋种植基地,记者看到一根根白芦笋带着泥土的芬芳,洁白肥嫩,长势喜人。与以往露天种植不同,苍头村今年依托河津市耕源农业种植有限公司,引进芦笋新品种,采用黑白膜覆膜栽培新技术进行标准化种植,实现了芦笋种植提质增效。
“白芦笋生长条件比较苛刻,喜阴、怕晒,覆膜之前露地种植容易出现红头、绿头,膜盖上去后,隔绝了空气,红头、绿头的现象就会减少,能有效提高芦笋的商品率。”指着芦笋沟上覆盖的黑白膜,河津市耕源农业种植有限公司负责人柴武民说,“出现红头、绿头后,一公斤芦笋只能卖到两块钱,可是咱们精品芦笋现在的市场价最少都是一公斤12块钱,而且覆膜之后,每亩地还能增产1000公斤以上。”
据了解,黑白膜一次投资可以连续使用7年左右,采用覆膜技术种植的芦笋粗细适中、口感脆爽、营养丰富,深受市场欢迎,在采收环节也更加省力,大大降低了人工管理成本。“我们以前采芦笋的时候需要先刨土、割笋再培土,一天顶多能采收50公斤,现在减少了培土环节,一天可以采收100公斤。”采笋工人张长命告诉记者。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一头连着农民群众的“钱袋子”,一头连着乡村振兴的动力后劲。苍头村拥有大片滩涂沙地,土壤松软、连片平坦且灌溉便利,为芦笋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近年来,该村积极探索,采用“党支部+企业+农户”的合作模式,整合各方资源,推动芦笋种植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特别是河津市耕源农业种植有限公司在该村建设芦笋育苗基地和种植示范田,引进“白雪公主”“翡翠明珠”“金冠”等优质芦笋新品种,并对农户种植芦笋进行全程托管,公司统一提供种苗、技术指导和保底价收购,农户可通过土地流转、基地务工、订单种植“三增收”。规模种植和订单农业让芦笋种植产业在苍头村发展势头迅猛,目前种植面积达80公顷,“村企携手、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成效显著。
芦笋富含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及矿物质,素有“蔬菜之王”的美誉。为进一步提升芦笋附加值,苍头村正在规划建设芦笋精深加工厂,未来将尝试开发芦笋茶、速冻芦笋等产品,并依托电商平台拓展销售渠道,万亩沙土地将承载着科技兴农的智慧,继续书写产业引领乡村振兴的鲜活篇章。
“此外,我们目前还积极探索‘芦笋+金蝉’立体间作种养模式。”苍头村党支部副书记柴徐国告诉记者,“我们会带动更多村民开展规模化专业化芦笋种植,抓好产量,做好质量,努力将芦笋产业打造成具有地域特色的特优农业名片。” (记者 董战轩 通讯员 曹文娟)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