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

记者来到稷山县阳平智慧农业示范区,感受智慧农业新面貌——

这样的农业,让人陌生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4-28

近日,记者踏入稷山县阳平智慧农业示范区,这里正上演着一场智慧农业的盛宴。


阳平智慧农业示范区的农机手在机库内搬运无人机。

无人机在空中翱翔,智能农机在田间穿梭,卫星遥感、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手段正在为农业生产提供着前所未有的支持和保障。科技赋能之下,这里的农业让人感到陌生。

最强大脑

走进示范区的办公区,一块巨大的电子屏幕映入眼帘,这是稷山综合改革智慧农业平台的“心脏”——数字农业“智慧大脑”。平台工作人员李靖熟练地操作着电脑,向记者展示平台的强大功能。

“通过卫星遥感技术,我们可以实时获取全县的粮食种植面积、苗情等数据。”李靖指着屏幕上的遥感图片说,“这些数据都是经过分析处理后的精准信息,为我们的农业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阳平智慧农业示范区的技术人员在操作水肥一体机。 

智慧大脑平台是稷山县智慧农业的核心。它不仅能够监测全县的农业生产情况,还能对病虫害进行智能监测管理,实现水肥一体化智能管理、智能灌溉控制、智慧农机管理、植保无人机管理等多功能集成。通过遥感监测系统,平台可以实时提供农作物的分布概况、生长状况、产量预估等数据,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的决策支持。

在今年的春耕生产中,智慧大脑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2月初的监测中,全县旱情比较严重,当时苗情比例为4∶4∶2(一类苗∶二类苗∶三类苗),经过与气象部门联合磋商,在气象条件成熟的时候采取了3次人工干预降雨过程,再加上及时灌溉,至3月中旬旱情迅速得到缓解,苗情发生了直观变化,变为4∶5∶1。

阳平智慧农业示范区内,农民利用平行行走式水肥一体机对小麦进行春浇。 

“苗情数字的变化,充分体现了智慧大脑的预警提示作用。”稷山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文峰说,“这为全县农业生产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指导,让我们能够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确保农作物健康生长。”

除了卫星遥感技术,四情监测站也是智慧大脑的重要数据来源。在示范区的田野上,四情监测站屹立其间,像农田的“守护者”,实时收集着墒情、气象、苗情、病虫情等数据。这些数据通过无线网络传输到智慧大脑平台,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加精准的管理依据。

“如果遥感监测到有虫情,监测站就能具体识别出是什么虫;如果监测到有旱情,就能具体了解到土壤的哪一层缺水。”李文峰详细解释说,“智慧大脑接收到这些信息后,就会发出准确的作业指令,指导智慧灌溉系统、智慧植保系统、智慧农机进行精准作业。”

智慧大脑平台的建立,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精准度和效率,还为农民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服务。农民可以通过手机App或电脑端登录平台,实时查看自己田地的生产情况,了解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和病虫害情况,从而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这种信息化的管理方式,让农民们更加直观地了解了自己的田地状况,也提高了他们参与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无人驾驶

在示范区的广阔田野上,智慧农机正忙于作业。它们无需专人坐在车上操纵,只需系统设置即可自行运行。这些智慧农机搭载了高精度北斗导航系统和无人驾驶系统,实现了“耕—种—管—收”全流程智慧化和无人化。

“这是我们的智慧农机集群,共配备了拖拉机、收割机、无人植保机等智能农机56台(套)。”李靖说,“每台设备都配备了最先进的技术装备,让农业生产变得更加高效、精准。”

通过5G远程遥控技术,这些智慧农机能够实现定量播种、变量施肥、智能灌溉等全程作业自动化、智能化。与传统农机相比,智慧农机的作业效率提高了60%以上,还大大减少了种子用量和机收减损率。

“智慧农机一天能耕种250亩到300亩土地,收获150亩到200亩。”李靖介绍说,“而且播种和收获的标准都非常高,种子用量减少了,机收减损率也由原来的2%减少至0.2%—0.3%。”

智慧农机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还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以前需要多人协作完成的农作任务,现在只需要一个人通过遥控器就能轻松完成,这让农民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其他生产活动。同时,智慧农机的精准作业也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为农民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效益。

在示范区的农机存放场所,未使用的农机具整齐地排列着。它们经过精心的维护和保养,随时准备投入新的农业生产作业中。示范区内还培训了一批无人机飞手。这些飞手大多来自稷山县化峪镇阳平村的村民,他们经过专业的培训后,能够熟练地操作植保无人机进行病虫害防治作业。无人机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病虫害防治的效率,还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

智能灌溉

在春季农业生产的实践中,智能灌溉系统展现了它的独特魅力。与传统灌溉方式相比,智能灌溉系统具有“四省、三增”的显著优势。

“省时、省工、省水、省肥,这是智能灌溉系统的四大特点。”李靖详细介绍说,“以核心区3000亩土地为例,传统灌溉一次需要15天时间,而智慧灌溉仅需2天就能完成。原来灌溉需要125个工时,现在智慧灌溉只需要15个工时。大水漫灌一次大概需要100立方米/亩的水量,而智慧灌溉只需50立方米/亩的水量,节水率高达50%。传统追肥需要20公斤/亩的肥料量,现在通过智能灌溉系统只需要12公斤/亩的肥料量,一次灌溉就能省24吨肥料。”

智能灌溉系统的应用,不仅节省了水资源和肥料,还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和作物生长状况,系统能够精准控制灌溉量和施肥量,满足作物的生长需求。除了省时、省工、省水、省肥、增产外,智能灌溉系统还能增加土地使用面积,促进增收。通过智慧灌溉技术的应用,可以去除土垄,增加有效播种面积10%左右。这无疑也是提高单产的一种方式。就这样“一省一增”双管齐下,亩平均增加收入300元。

走进示范区的核心区,平行行走式水肥药一体机在田间作业。它们根据作物的需求精准施肥、灌溉,实现了水肥资源的合理利用。这些无人喷灌车不仅提高了灌溉效率,还减少了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

智能灌溉系统的成功应用,得益于稷山县在智慧农业方面的不断探索和实践。他们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积极引进和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装备,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同时,他们还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教育力度,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生产技能,为智慧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精准种植

在智慧农业的建设过程中,稷山县不仅注重硬件设施的投入和升级,更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他们面向大田农业,推出了精准种植解决方案,为农民提供了更加科学、高效的种植方式。

这一精准种植解决方案结合了传统物联网技术和气象技术等多种科技手段,以较低的成本为广大用户提供智能灌溉、气象信息监测预警、病虫害预警防治等服务。通过这些服务的应用,农民们可以更加精准地管理自己的田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从而实现增收致富。

“我们致力于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帮助农民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李文峰表示,“通过这些服务的应用和推广,我们希望能够引导农民走向科学种植的道路,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和科技素质。”

除了精准种植解决方案外,稷山县还积极探索智慧农业技术的其他应用领域。他们与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共同研发和推广智能农机、智能灌溉系统、无人机等先进装备和技术。这些装备和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精准度,还降低了生产成本和劳动强度,为农民带来了更多的实惠和便利。

在智慧农业技术的推动下,稷山县的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人工耕作和粗放管理方式逐渐被智能化、精准化的管理方式所取代。农民们通过手机App或电脑端就可以实时了解自己田地的生产情况,并根据数据信息进行科学决策和管理。

这种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还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为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文/记者 李 岩  图/记者 金玉敏)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