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

永济市南营村开启特色养殖之旅——

九千只蛋鸭“孵”出致富新路

来源:时间:2025-04-28

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动特色畜禽产品全产业链发展,提升产品附加值,走向大市场。

养殖大棚内,鸭子争相在智能饮水设备前饮水。 记者 陈方斌 摄

在永济市开张镇南营村,一幅充满生机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徐徐展开。去年11月,南营村从陕西引进9000多只小鸭苗,如今,这些鸭子进入产蛋高峰期。一枚枚圆润的鸭蛋,为村里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成为村里发展的“新希望”。

养殖户胡鸽在养殖大棚内捡拾鸭蛋。 记者 范 娜 摄

返乡能人“破局”

凌晨5点,墨色还笼罩着南营村,村北的蛋鸭养殖基地却已灯火通明。5000只金定蛋鸭在鸭棚内发出此起彼伏的嘎嘎声,有的伸长脖颈啄食自动投喂的饲料,有的争相挤在智能饮水设备旁畅饮。56岁的养殖户王丰收和妻子正利落地将散落稻草间的鸭蛋收入篮中,沾满露水的指尖轻轻拂去蛋壳上的细碎草屑,每一枚圆润的鸭蛋都承载着新的希望。

谁能想到,半年前的王丰收还握着方向盘,在国道上奔波。30年的货运司机生涯,让他的双手布满老茧,也让他错失了孩子成长的瞬间,错过了父母生病时的陪伴。

去年9月,一次前往陕西探望养鸭亲戚的经历,彻底改变了王丰收的人生轨迹。站在亲戚的4个鸭棚前,看着传送带源源不断输出的鸭蛋,听着每月可观的营收数据,王丰收的心中燃起了一团火:同样是黄土地,为何家乡不能发展蛋鸭养殖?

这个想法与南营村村“两委”的规划不谋而合。作为传统农业村,南营村长期依赖土地流转维持集体经济,单一的产业结构如同被束缚的翅膀,难以实现乡村振兴的“腾飞”。

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韩春升接到了王丰收的电话。“就像在黑暗中突然照进一束光!”韩春升回忆道,在当地农业专家的指导下,村干部马不停蹄地奔赴江苏、湖北等地考察,最终选定与陕西正大有限公司和老虎沟家庭农场合作,把抗逆性强、产蛋率高的金定蛋鸭作为主导品种。

万事开头难,动员村民参与成了第一道难关。韩春升翻出在外务工人员名单,半个月里打了上百通电话。

“我给他们做思想工作,但有的担心技术不过关,有的人害怕市场波动担风险,有人觉得投资太大。只有‘90后’小伙胡鸽愿意回来试试。”他说。

彼时,在河南经营饭店的胡鸽正为持续低迷的客流发愁,当听到韩春升描述“村里将盖全国一流的鸭棚,还有专家全程指导”时,这个年轻人放下炒勺,毅然踏上返乡之路,开始了4000多只小鸭苗的养殖。

走进南营村的现代化养殖基地,科技感扑面而来。黑白膜大棚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这种首次在山西使用的新型棚体,如同给鸭子装上了“智能空调”——冬季自动保温至15℃到16℃,夏季通过双层膜隔热将温度稳定在26℃到27℃。鸭舍内,漏斗式饲料槽精准控制投喂量,避免浪费。

“我们就是要做示范工程。”韩春升指着棚顶的黑白膜说道,“等在外的乡亲们看到,原来在家门口也能搞这么洋气的产业,还愁没人回来吗?”

养殖产业“升温”

鸭苗引进来,众人原以为握住了致富的“金钥匙”,却未曾料到,想要打开富裕这把锁,远比想象中艰难。

“小鸭子很不适应,出现了肠道菌感染。”王丰收回忆起养殖初期,语气中仍带着几分感慨。尽管他曾远赴陕西学习一个月,对方技术员也不时前来指导,但由于接触养殖时间短,他只能依葫芦画瓢,对背后的原理一知半解,在摸索中艰难前行。

从温度调控到饲料配比,从疫病防控到市场对接,每一个环节都充满挑战。王丰收和胡鸽凭借“起步早、敢折腾”的劲头,在无数次试错中总结经验,终于找到了养殖门道,硬是将这批陕西籍蛋鸭苗的成活率提升至95%。

韩春升深知技术的重要性。“咱不能总等着别人教,得自己钻研。遇到问题就查手机、翻资料,再结合村里实际情况想办法。就说前两天刮大风,棚体被吹得直晃,我和技术员守在棚里一整夜,反复试验,最后发现打开两边风机排出气流,棚子立马就稳了,鸭子也不惊慌了,这都是实践中学来的宝贵经验。”

  如今,鸭子进入产蛋高峰期,养殖基地每天都能收获大量新鲜鸭蛋。通过与周边市场、商超建立稳定合作,这些鸭蛋销路畅通无阻。蛋鸭从每年3月开始产蛋,产蛋期一直延续到11月。相较于传统农作物种植,特色蛋鸭养殖让村民收入增加了50%。

  “一年能下8个月的蛋,现在鸭蛋单枚重量达65克。第二批蛋收购价已经涨到5块钱一斤,收蛋的商贩说下次价格还能涨。”韩春升难掩喜悦地介绍。

胡鸽也算了一笔账:第一批养殖就初见成效,现在按10块钱一公斤的市场价,一个蛋纯利润大概两毛钱,一天利润有700元到800元,半年下来差不多能挣12万元到13万元。

南营村的两个高标准蛋鸭养殖大棚,如今成了最亮眼的“招商名片”。“政府搭台、能人唱戏、群众跟进”的发展模式,彰显出南营村务实的产业孵化智慧。村党组织不搞“大包大揽”,而是专注于搭建平台,当好群众的“勤务兵”,一个个返乡创业的成功故事,正成为吸引更多村民返乡的“生动指南”。

“目前村里有两个养殖棚,下一步我们计划再新建两个,将蛋鸭养殖规模扩大到3万只。”韩春升目光坚定,“到时候就能着手打造产业链,发展冷藏保鲜,加工咸鸭蛋、烤鸭蛋。我们的目标,就是让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10万元,带动老百姓人均年收入突破3万元!”

从曾经集体经济薄弱的小村庄,到如今因蛋鸭养殖焕发生机,南营村的蜕变,正是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生动写照。 (记者 范 娜)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