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4-28
文物名片
主角:鸟形铜车饰
出生时间:战国
尺寸:通长12.5厘米、宽4.7厘米
藏宝地:盐湖区博物馆
如今,海陆空各种交通工具都早已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伙伴。街头巷尾,各类川流不息的汽车,无论是卓越的性能,还是时尚的外观,也都有了长足发展,尤其是一些独特设计,比如个性车贴、轮毂装饰等,成了一道独特风景。而在古代,人们同样十分看重对交通工具的装饰。盐湖区博物馆珍藏的战国时期鸟形铜车饰便是有力的印证,不仅展现了当时精湛的青铜铸造工艺,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在古代,车和马是陆地上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无论是在劳动生产还是战争中,它们都是不可或缺的,经常成为衡量某一时期社会发展、国势强弱的重要标准。西周时期,车马制度初现端倪,马车成为身份地位的标志。春秋战国时期,贵族出行常乘坐马车,并且喜欢用精巧的车马器,也就是主要用于加固、装饰和驾驭马车的青铜配件来修饰马车。当时的车马器种类繁多,制作精致,包括錾刻精细纹饰的鎏金、错金银青铜和铁质车马器等,彰显了贵族出行的威仪。考古学家在商、周、战国等贵族墓中发现大量车马器及整套车马和车马饰品作为随葬品,可见当时人与车马关系的紧密程度。
《周礼·考工记》记载:“故一器而工聚焉,车为多。”在各类手工业中,车类需要聚集的工匠人数最多,也就是说,制造一辆车需要多个工种、多道工序。车的基本结构由舆、辀、衡、轴、轮等组成。古代工匠对车的设计原理,充分展示了古人的聪明才智,对现代也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这件鸟形铜车饰为车马插件,通常安装在战车或马车的车辕、车轴、车舆等部位,是1987年从盐湖区南相村出土的,通长12.5厘米、宽4.7厘米。其以鸟为造型,形态生动、线条流畅,尤其眼睛、喙部等细节刻画得栩栩如生。鸟儿前视远方,仿佛已做好准备随时展翅高飞,引领着车马“飞奔”向前,又仿佛随时待命,守护着车马的主人。鸟儿整体姿态轻盈但不失动感,展现了战国时期工匠高超的青铜器铸造技艺,也体现了当时独特的审美观念。
鸟类在古代文化中常被视为祥瑞之物,象征着吉祥、美好、自由、力量和速度。人们巧妙地将鸟形饰物安装在马车上,寄托了希望马车如飞鸟一般迅速敏捷、一路平安顺遂的美好祈愿。这也体现了人们对大自然敏锐的洞察力,用艺术生动地反映自然。
鸟形铜车饰既有装饰车马的作用,让车马更加精致,彰显了贵族们的品位与地位;同时也可以助力马车行进,只不过目前还尚无准确定论。但这也让鸟形铜车饰增添了一些神秘色彩,吸引着人们不断探索研究。
漫长岁月里,这件鸟形铜车饰上的鸟儿,依旧保持着固有姿态,仿佛凝固了时光,承载着战国时期这段神秘的历史,静静诉说着尘封已久的往事,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它将鸟的形象巧妙融入车饰之中,艺术性与实用性兼具,是战国时期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生动体现。
□记者 王捷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