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一代人记忆中共同的娘”

管喻《马齿菜》新书见面会举办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4-14

管喻新书《马齿菜》见面会现场


记者 薛丽娟 文图

4月13日,由运城市作家协会举办的管喻新书《马齿菜》见面会在中心城区河东书房·文脉馆举办。多位作家、读者相聚于此,共品书中故事,探寻文字背后的情感与文化力量,为运城文学的发展增添亮色。

以笔绘母 传承美德

《马齿菜》一书,由“我所见的娘”“娘所说的娘”“我所见和娘所说的娘”“娘语择录”等部分组成,以淳朴生动的语言,娓娓讲述了67篇关于作者母亲李俊英的动人故事。享寿95岁的李俊英,经历了不同时代的社会变迁,她身上所展现出的吃苦耐劳、坚韧顽强、勤快节俭、厚道善良等品质,是众多中国母亲的缩影。她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一生,折射出那一代中国母亲共有的善良本性与良好道德品格,也是当今值得继承和发扬的优秀传统。

作者管喻,别名管家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退休前系《山西日报》高级记者、山西日报社运城分社社长,出版长篇小说、长篇评书、散文、诗歌、民间笑话等18种著作,共计500余万字,主要有《太阳穹隆》《死海螺碟》《关羽赴桃园》《万荣笑话宝典》等。

见面会上,管喻分享了创作初衷,“留住母亲的故事,留住她的优秀品德”,希望能够通过文字,将母亲的故事连同其身上的优秀品德一同留存下来。在他心中,母亲一生历经艰辛,却始终保持着勤奋与坚韧的品质,恰似生命力顽强的马齿菜,这般可贵的精神品质值得被铭记与传承。

“人人都有母亲,母亲都有故事。这是我母亲的故事,它珍藏在我心中。”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言,“时光不歇脚步,岁月推陈出新。这些故事如果不变成文字和数字而妥善珍藏……她们是一大群既有共性、也有个性的‘一代母亲’。”寥寥数语,道出对“一代母亲”的敬意,更向世人发出承接前辈优秀品质的呼吁,期望通过文学的力量,让善行良品得以流传,留住那份深情记忆,传承精神根脉。

多元视角 共品佳作

会上,各位作家分享了与作者相识的经历,以及对作品的感受。

《山西日报》原副总编辑张占鹰表示,自己读后感慨万千,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母爱的伟大有了愈发深刻的体会。《马齿菜》这本书意义非凡,不仅仅是管喻个人母亲的生平故事,更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那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书中的情节与情感跨越了代际,特别容易让人感同身受。

文化学者、诗人马文海从文学作品“以文化人”的角度提出,以平凡“马齿菜”传递的生命哲学,于细微处见文化浸润之功。运城人亦需以本土文化为基,从中汲取力量,在认识自我、肯定自我中,实现文化浸润与地方发展的双向赋能。

《山西日报》驻运城市记者站站长李宁波指出书中关于母亲的故事富有理性与深度。作者把最朴素的感情细腻地倾注于笔端,将人情世故写得透彻淋漓。这些故事如同精彩的电视连续剧,相互串联,极具连贯性与故事性,令人回味无穷。

作家张雅茜说,书中塑造的“娘”勤劳、宽容、温厚,是“一代人记忆中共同的娘”。织布、绾扣、浆线等生活细节,“以事写母亲”,将个体母亲升华为河东女性的精神象征。作者兼备新闻真实与文学感染力的创作手法,让老一辈女性传统美德于时代语境中焕发生机,传递出宝贵精神力量。

老作家杨星让提到,作者书写“我娘的故事”,我娘已不是某一个人的娘,而是一个文学形象。在这一文学形象中,读者都会从中找到自己娘的影子,这便是共性。随着作者的细腻刻画叙述,引发读者的共情,从而达到共鸣。一个文学形象的诞生,证明了这本书的成功和价值。

作为《马齿菜》一书的插图作者,杨建斌在创作中深受触动。他坦言,受作者启发,也提笔记录了自家的烟火日常和生活趣事。他认为,这些看似平凡的点滴,实则承载着与《马齿菜》相通的情感内核——对家人的爱与生活智慧,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家风美德在文字中得以留存与延续。

之后,各位作家代表一一发表感言,表示此书在阅读过程中代入感强。《马齿菜》凭借质朴的语言与丰富的细节,生动展现人物的鲜明特点,这种贴近生活本真的书写方式,既保留了原生态的情感温度,又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人物的精神特质,很容易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市作协主席王振川表示,大家透过《马齿菜》的字里行间,深切感受到母亲们平凡中蕴含的伟大和智慧,领略到诸多老运城故事的魅力,认识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厚重。文字的力量在此刻熠熠生辉,母亲们的故事亦将随此书不断流传,滋养更多心灵,为本土文学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