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河东映像>

最是编辑胜读书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3-27

□朱金华

我的编辑团队人手不多,聘请的校对老师体谅办刊不易,帮忙不收费,这倒叫我难为情。毕竟,校对是个苦差事,版权页上又不署名字,这种埋头干活不计得失的胸襟,没有点奉献精神还真做不来。

总在琐碎的俗事里忙碌,多么渴望有一片静谧天地,去品味读书的乐趣。打小养成读书习惯,从初始似懂非懂的半白话文“三言二拍”,到线装本金圣叹批注《三国演义》,再到前些年的《福尔摩斯探案集》,还有近几年陆陆续续阅读的当代作家作品,给予我枯燥生活以滋润。随着年岁增长,加上惰性作祟,逐渐淡漠了阅读,好在不曾厌倦读书,时不时在尘封书橱里找寻令我亢奋的购买初心……

我读书习惯于字斟句酌,从不一目十行,兴许缘于大脑笨拙之故吧,生怕漏掉精彩。如今,我把期刊校对看作阅读,让其成为获取知识的途径。阅读仔细的习惯正好派上用场,只是相较于读书,要仔细再仔细,校对是阅读的放大镜。身为编辑,我不敢妄称是文字的园艺师,更不敢自诩匠心独运,之前也一再叮嘱校对老师,只校正错别字、标点符号、修辞等问题,感觉作品不够分量,宁可整篇拿掉,也不要自作主张改动人家的作品,这是对作者的尊重,因为每个作者语言习惯、表达方式不尽相同,才构成作品的独特性。倘若编辑按照自己的审美情趣擅自改动文稿,一本杂志千篇一面,这样的期刊反而是作者、读者所不愿看到的。在阅稿过程中,我很欣赏拙朴率真的写作语言,触动内心的恰是这些作品,在脑际里印象深刻,总是不自觉地在邮箱众多的来稿中找寻此类作品……

编辑过程,就像是在时间的河流中淘金,筛选出那些能够触动人心、启迪智慧的珍宝,让其在读者心中生根发芽,绽放独一无二的光彩。校对,是在字里行间布施的苦行僧,以严谨的态度,确保每一个字符准确无误、每一句话流畅通顺。在校对的世界里,没有“差不多”,只有“完美”。校对,看似枯燥,实则充满挑战,不仅要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更要有对文字近乎苛刻的敏感与尊重。正是有了校对的细致入微,那些原汁原味的佳作,才得以让读者跨越时空,与作者进行心灵的触碰。

在我的观念里,翻开一本书,像是推开一扇窗,让心灵得以自由飞翔于想象之中。阅读过程,既是旁观者,也是参与者,随着故事的起伏跌宕,体验不同的人生哲理,感悟世界的多样。阅读,让心灵得以滋养,视野得以拓宽,枯燥的生活因这份精神的富足变得丰富多彩。

校对“拙朴率真”的文字,何尝不是在校正自己被世俗磨蚀的心,让我重拾起阅读的快乐。忙碌之余,渐渐放慢脚步,拾起书本,细细品味这份独特的乐趣。在文字的海洋里遨游,不仅内心得到平静抑或升华,更让我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不平凡的意义。

我保留着红墨水批注的习惯。那些洇染纸背的印记,是编辑与作者穿越时空的密语。校异同易,校是非难,在这字句的方寸战场,以敬畏之心、谦卑为怀,守护着每个灵魂独特的纹路。凌晨台灯下,校对的红笔悬停在“的”“地”“得”抉择深渊,字迹将干之时,窗外的小雨还在淅沥,车轱辘碾过路面水洼,发出“哗啦”声响。或许某一天,当读者翻开期刊,指尖抚过一处不起眼的逗号时,听见两个素未谋面之人,隔着油墨清香在时光深处的会心一笑。

编辑文稿,雕琢文字;阅读书籍,对话心灵。我把编辑与读书融入生活,生命的每一刻,充盈书香、诗意……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