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3-12
赵润林
提升农业产业化质效和水平,是加速建设现代农业进程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农业生产形势在稳定和创新发展中不断向好,但农业产业化的规模不大,质量也有待提升。现代农业建设进程中的各类矛盾和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深度思考。
扶持巩固传统农业产业
随着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农业生产的规划布局日趋合理,粮食生产基本稳定,多种经营成效可观。但各种经济作物面积逐年递增,对粮食安全生产也有一定的影响和冲击,特别是农业防御和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还比较脆弱,应对自然灾害还缺少相应的对策和组织担当。因此,必须从改变观念出发,从繁种优种覆盖做起,实现种子革命的新跨越,努力在不同区域新建一批育种繁种实验基地,持续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种子兴盛;充分采取租赁、托管等服务模式,实施大型机械进农田,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强化对农资的监管和科学使用,促进土地增产增效。积极围绕改善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多种成分结合、多种职能协调、多种功能互动,兴修水利,平整土地,改善农田基本设施,不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千方百计确保粮食丰产、稳产、高产。
聚合壮大优势农业产业
经过近年的合理规划、调整结构,农业产业发展已初步呈现出区域化、特色化、集约化、规模化的崭新格局,各地品牌性的农产品已走俏国内外市场。但品质上的更新换代、推陈出新,新良种的培育和繁殖,经营上的示范与推广,管理上的精耕细作仍然势在必行。一方面,要遴选一批有知识、有技术、有专业的农业专家,组建农业智囊服务组织,按类型、分区域定期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实地培训,培养出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切实提升乡村产业发展的人才支撑。另一方面,对有发展前景和竞争后劲的产业项目要给予政策、资金以及生产资料方面的优惠和支持,真正让优势农业的产业链条融会贯通、产业规模做大做强、产业品牌百花齐放。
培育扶壮特色农业产业
招商引资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要为农业输送新鲜血液,创造新的生机和活力,就必须把农业项目建设紧紧抓在手中,调整好思路,选定好布局,让特色成规模,让示范出样板,在应用中去广泛推广。要坚持走传统产业、基础产业和特色产业相结合的生产经营模式,制定长远和近期规划蓝图,并以此为指导在扶持基础产业、壮大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上走在前列,树立榜样、示范引领、以点带面,促使各类优质高效的农产品项目脱颖而出,达到基地示范、点面结合、全面开花、增产增效的目的。
城乡融合助推农业产业兴盛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不仅是延长农业产业化链条的重要措施,也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释放乡村活力的迫切要求。相关职能部门要牢固树立为农服务宗旨,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完善服务体系保障;要围绕农业产业,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各尽其职,努力做到情感、职能和服务“三融合”;要引领协调、搭桥牵线,建立深厚的新型城乡关系,为农业的蓬勃崛起开辟新的合作途径。
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性的复杂工程,必须坚定信心,聚智赋能,城乡统筹,同心携手,全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不断向纵深迈进。
(作者单位:盐湖区北相镇政府)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