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2-27
■胡春良
二月二,龙抬头,充满力度和美感,在民俗里张扬,在季节里任性。二月二又与惊蛰紧紧相连。这二月二后的惊蛰令人想象无限,令人萌生感动。惊蛰节气这名字起得好,老祖宗的智慧令人五体投地。虽然是个节气名,但动感十足,仪式感很强,大地春回,渐有春雷,草木萌动,昆虫醒来,闭着眼睛都可以想象到大地伸了个懒腰,打了个哈欠,生命蠢蠢欲动,柳绿在眼,桃红可期,这是经纬宏阔的写意,是洞达辽远的仪式。旧的一页,纵然再严酷再艰难,都成了过去;新的一页掀开了,就是生长,就是希望,就是力量,就是温暖。一切生存的平等和尊严,一切新生的激情和伟岸,让这个普通的日子充满丰盈的情感和内涵。为光明欢呼,为自由放歌。这诗意是历经磨难的涅槃;这诗意是狂放爆裂的新生体验!
惊蛰,有感动,也有记忆。大山里的冬天是非常冷的,平里平常都有零下十几度,所以有俗语流传:“三九四九,冻破石头。”童年的大山里是贫穷的,缺衣少穿的,经常穿的是破旧的老棉衣,棉裤是筒裤,用个布条条折叠绑在腰间。放牛拾柴,树枝刺棘,总会把棉衣挂烂,旧棉絮裸露。棉鞋是母亲做的老棉鞋,袜子是土布棉袜。山里冷,往往冬口一场雪,一冬都化不了,棉鞋常常是湿的,脚冻得红肿流脓。取暖呢,就是柴火,人们往往围着锅灶烤火。每每放牛时,也总会燃起一堆旺火,尽管人们戏称“野地烤火一面热”。惊蛰了,山里冰雪消融,草木像睡醒了一般,人们身体轻盈了,活动多了,农活也开始了。惊蛰送来了暖,送来了春天,好日子的渴望在勤劳中孕育,耕牛的撒欢作了最好的注解。
惊蛰是致敬生命的。大山里的人们普遍都会嫁接树木,比如嫁接柿子、苹果、桃、杏、梨、板栗等等。嫁接柿子的砧木叫软枣树,这树山野到处都是,人们在劳作之余、放牛之隙,一把斧头就完成嫁接,抓把湿泥土糊好接缝,树叶包一下就成。柿子树就像山里的汉子,生生不息,占据着几乎所有可能的空间。桃树、李树、杏树是可以相互嫁接的,许多人家往往是一棵树上既长有桃、杏,也长有李子。这正如老百姓写在乡野的史诗和抒情。
大人过了惊蛰忙栽树、忙嫁接,小孩子也学着嫁接。嫁接梨树的砧木是杜梨树,这树在山里也非常多。我们在放学后、在放牛时到处嫁接梨木。阳坡跟头、顶场岭、东沟、沙地疙瘩、后沟等,都是我们嫁接成活的梨树。发小王建云,更是突发奇想,在不同树木上互相嫁接,比如在杜梨树上嫁接小果树,尽管当时发芽了,似乎成活了,正如不同血型的器官排异一样,很快就死掉了。当然嫁接,是享受冬天过去的生命喜悦,是感知自然生命的追寻。
在大山里,特别在乎惊蛰,除了有分水岭、里程碑意义的季节交替外,还有对生命的特殊意义。在大山里,冬天条件不好,对于老人的身体健康是个很严峻的挑战。许多老人得了病,在严冬苦熬着。如果熬过了惊蛰,人们就会说熬过这个门槛了,没事了。惊蛰,意味着生命的激活和延续。另外,惊蛰过后很快就迎来清明,山山岭岭上的坟茔就勾起了人们的记忆。这是这块土地的历史和密码。躺在家乡怀抱的祖先们让人们知道从哪里来的,一种家园的情结在血脉里奔腾。生命是有限的个体,生命又是无限的时空。因为有情感,有仪式,有感恩,有追寻,土地才具有最为丰满的张力!
惊蛰了,愿所有的困苦都化作春意融融;惊蛰了,愿所有灾难都如春水奔流。愿所有的生命都幸福,愿全世界都享受和平和繁荣。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