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2-27
■谷树一
昨天夜里,我在翻阅抖音作品,一条评论吸引了我。一个叫繁花似锦的人在我的一首诗《风中的牵牛花》后留下两个字:秀才。我兴奋的不是她恭维我为秀才,而是为我评论的人是我老家的邻家妹妹。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自我当兵走后,三十年了从没见过她,想不到在抖音里遇见了。
看到她的留言,我想起了小时候。她家在坡上,我家在坡下,两家不足一百米。她父亲是教师,她小时候一直随父亲在外边,她们家搬回来时,我在上小学。她长得眉清目秀,说话柔声细语。我想听她说话,却不敢靠近她,远远地站着。我天生有种自卑感,不敢与漂亮女孩说话,未语先羞。记得她谈吐自然,落落大方。夏日黄昏,我在村里的打麦场看见她了,她正与某男孩聊天,我还是远远看着她。落日余晖给柔美的她披上了一层光晕,那刻她更加妩媚动人了,像从天而降的仙女,不食人间烟火。
我家以农为生,一年四季都有干不完的农活。整天不是在学校,就是在干活。常常是人还没到家,父母已经把活给安排好了,我烦透了农活,小小的年龄不时冒出离家出走的想法。她家没有地,我从来没见她干过农活,她的衣服也是干干净净。我羡慕她父母,羡慕她。我每次从地里回来灰头土脸,见了她都不好意思打招呼,狼狈地在她身边溜走。我那时总在感叹,人与人差别怎么这么大。
那年冬天,我去天津当兵了。那时她在南大里小学任教。她某日在学校里浏览《山西农民报》,发现我的一篇小文发表了。她马上把消息告诉了我家人,家人来信又说了此事。我想起来了,为了写郭牛村农民大棚种西红柿的新鲜事,我先后去拜访了两次。首次写好后就投给了《山西农民报》,结果石沉大海。时过不久,我得知该报举办科学种田的有奖征文,我又去拜访了一次,认认真真跟着主人公实地去了人家的西红柿大棚,边采访边记心得。没多久我就去当兵了,也忘记了这件事。我知道文章发表的事后激动异常,我想亲眼看见我的铅字作品,这毕竟是我的处女作呀。于是我找到了报社的地址,按图索骥给报社编辑写了封信,半个月后收到了报社给我寄的样报。
我不断在朋友圈和抖音里发我的散文和诗歌。我发的每一篇她都读过。我的作品大多是写故乡、写亲人、写朋友,大部分的人和事她也熟悉。因此,我俩有聊不完的话题。说起我的写作,三十年前还是她第一个看到我发表的作品,是她的慧眼激起了我的创作欲望,从而让我坚持到了现在。读我的作品多了,她也拿起了手中的笔,开始回忆自己的童年,追忆自己的双亲,我读她的文章,也使我陷入了对往事的回忆。某次,她看到我发的夏县作协年会照片,她欣喜地看到了一位熟悉的身影,她说这不是以前胡张初中代课老师——李恩虎老师吗?我告诉她李老师现在可不简单,历史散文那真是写出了名,如今是夏县作协主席。
我打开她的抖音,惊奇地发现几十年的岁月风雨没有在她的脸上留下任何痕迹。青春风韵依然犹存,说话声音依然如画眉鸟般悦耳动听。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中年少女”吧。
她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很到位,后来慢慢知道她经常在手机上听书。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她听过,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她听过。原来她的文学素养就是这样潜移默化而来,难怪她谈吐不凡。她说我的写作风格与史铁生先生很像。我知道我与名人有着天壤之别。她希望我把自己的作品整理成册。是啊,我早有这样的打算,等时机成熟了我会实现自己的夙愿。
她说她有一个愿望,等老了,再回到村里,住在老院里养养花种种菜。闲了,与志趣相投的人聚在一起,写写文章,回忆回忆过去。年龄大了,反而记忆里都是小时候的人和事。是呀,我也有这样的想法。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