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元宵节前话元宵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2-07

□梁冬

人云:“樱桃好吃树难栽,元宵吃了心舒坦。”

每到正月十五,在我国南北方都有一个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分为汤圆、元宵。对我这个过来人,准确地说就是要吃“滚元宵”。一个“滚元宵”,就把我带到童年,师傅“滚”元宵的一幕幕便浮现在眼前。

每年过了正月初十,我家门前的一家豆腐店,就开始转换门厅,临时成了元宵作坊。滚元宵季节性强,只有20多天便关门了。因此临近元宵节,这里就热闹起来,每天都有人排着长长的队伍购买元宵。现场,滚元宵的场景更是壮观。

这家门店在做豆腐时,我经常路过,总会朝店里看。有时候远远地望,有时候近近地瞧,总觉得有什么在吸引我。一次,我随母亲来到豆腐作坊,对其做法了解了一二。之后我又多次前往,算与店主熟了一些,有时候他们泡豆子我帮着加水,烧豆腐我帮着添柴火。制作元宵时,我想做他们的帮手,只见一群头戴白帽、身穿白工作服的师傅,撸起袖子忙碌着。一位师傅对我说:“做豆腐与做元宵不一样,别看元宵小,但它的工序多,要经过泡米、淘米、晾米、磨米、翻炒、熬糖、做馅、沾水、滚制、包装等10多道工序。”说着,师傅便把我推到一边,又说“你在旁边多看看就行”。

之后,我真正做到了“多看”,才了解到滚元宵师傅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作为北方人,我们最爱吃的元宵由5种配料制作而成。这些配料是芝麻、花生、青红丝、核桃仁、白红砂糖。光这些配料,就够师傅们忙碌了。他们先是翻炒芝麻、花生,用无油的炒锅以中火煸炒,炒浅了,香味出不来,炒过了,味就重了。所以,内行的炒货师傅们是闻香就出锅,晾凉,用擀面杖将其碾碎。然后,两人将碾碎的芝麻、花生、冰糖、白糖汇合到一起,搅拌均匀。

接着就是熬糖稀,这与前面的工艺一样,是个技术活儿,糖稀少了,馅就是酥的,那滚出来的元宵就会裂口。老师傅将化开的糖稀倒入做好的5种馅料里,将汇总的馅料很好地黏到一起。这时,老师傅又将黏好的馅料放入一个木质模子里,开始来回擀压、晾凉。

这一晾凉技术很有学问,干了馅一切就碎,晾得不够,刀切不成形。只见师傅用手左右摇晃,不一会儿那馅料就被师傅“拿捏”得正好,看其色,闻其香,特别诱人,也让围观者直咽口水。

把馅料做好后,下一道工序是加工糯米粉。这也是一个技术活,只见师傅将早已浸泡淘洗好的优质糯米控干水,放入石碾子,那石碾子通过人力转动,碾出来的粉很细。过筛时,筛孔漏出的粉真是细如丝、白如雪,这样的粉才具有滚元宵的条件。师傅说:“一斤糯米粉,能滚制50颗元宵。”

最后到了“滚元宵”环节。这个环节大有看头,元宵能否色泽好看、味美绝伦,就要看师傅的手艺了。几位师傅一人手里执一个簸箕,将馅团子过水,放入盛有糯米粉的簸箕里摇、滚,滚一道,过一道水,馅团子相互碰撞,与簸箕碰壁,经六过六滚,元宵越滚越大、越滚越圆。色泽洁白的元宵放在盘中,人们仿佛闻到香香甜甜的滋味,止不住口舌生津、回味悠长。这种费工费力的老手艺,让走过路过的市民不由自主地驻足围观,只听人们说,“看一眼,就是不吃,饱饱眼福也幸福”。

每年正月十三之后,一家人会围坐在一起,像吃团圆饭一样吃“滚元宵”。母亲把锅里煮熟的元宵捞出来,舀到青花瓷碗里,碗沿露出一把白色的汤勺,碗里冒着腾腾热气,几只圆溜溜的元宵安卧在黏稠的汤汁里,珠圆玉润。我们搅动勺子,捞起一个,咬上一口,不粘牙,有嚼劲,且软糯香甜。那元宵里多彩甜蜜的馅儿流淌出来,包着的芝麻、红糖等芳香立刻就散发出来,弥漫在空气里……

这些年,在我心里一直秉持这样一个理念:“元宵节不吃元宵,那就像没有过元宵节;吃元宵不吃滚元宵,那就等于没有尝到元宵的原汁原味。”今年回到家乡,又一次吃到香喷可口、回味悠长的“滚元宵”,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